黑潮簡介

2013.12.11

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台灣海洋文化

船隻跨越一道色澤分明的潮水交界線,似從舊領域進入一個新世界,彷彿通過一道閘門,來到一個不可探究、不可預期的領域。 -廖鴻基

可曾行船海上回望福爾摩沙美麗島?湛藍的天空、山脈、海洋,共同孕育寶島台灣。 一道由南往北經過台灣東部的北赤道洋流,清澈高溫、流速穩定,因水色濃重也被稱作「黑潮」,造就豐富的海洋生機,活絡周遭環境,靜靜默默,堅持濤濤向北,象徵台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勁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成立,從鯨豚調查記錄工作為開端,進而以「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為宗旨,盼匯集台灣愛好海洋民眾的心力,如同一股陸地上的黑潮洋流,共同以穩定、溫暖、堅持的態度,傳達與實踐海洋保育理念,期待讓大家親近、認識而珍惜海洋。

海洋生態觀察、海上觀察與解說、東部鯨豚調查紀錄

鯨豚是海洋生態系中的高階消費者,被形容為「海洋的巨人與精靈」,可說是海洋環境的生命指標,關心鯨豚就是關心海洋的開始,而賞鯨船如同海洋教室,能帶領遊客身歷其境分享知識與感動。

黑潮自1999年起即投入花蓮港賞鯨解說培訓,每年夏天舉辦「海上觀察與解說營」,以多面向課程引導學員兼具生態認知與解說觀察能力、累積對海洋的深厚情感與體驗。迄今,近五百位學員參與,並培訓出30位解說員協助出海解說,其他半數以上願意長期投入會務,已成為本會為台灣培育海洋志工團隊的主要途徑。

此外,我們也在北花蓮海域累積千筆野外鯨豚目擊紀錄,建置資料庫,並完成「飛旋海豚的一天」調查與「海豚的圈圈」影像紀錄片等。2010年開始,進行花蓮海域瑞氏海豚(花紋海豚)個體辨識研究計畫(PHOTO ID),已成功辨識出250隻以上的花紋海豚個體,並提供學術單位進行花紋海豚族群遷徙、社群結構、年齡確認等科學研究。2011年起,更針對北花蓮海域目擊鯨豚進行水下錄音,收錄台灣外海鯨豚聲紋資料,並協助農委會林務局建構台灣野生鯨豚聲紋資料庫。

黑潮除了自行完成多項鯨豚相關研究,同時也協助其他學術單位或學校進行海洋及生物資料搜集及調查,2006年協助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國勤博士進行石梯坪藤壺生態監測,2009-2011年協助中山大學張水鍇教授進行花蓮海域飛魚採樣調查研究。

海洋教育推廣、推廣講座、攝影展覽、營隊研習、教材設計、刊物繪本

黑潮於國內外舉辦多次生態攝影展,呈現台灣的鯨豚身影與海岸之美,也接受邀請到學校、社區、社團等進行海洋主題經驗分享,推廣海洋環境教育。

出版四本以海洋為主題的繪本,2012年完成20場以上到花蓮偏鄉部落學校的繪本分享,2013年則結合海洋繪本、海洋生態紀錄片等,在資源較少的偏鄉學校辦理2-4小時講座,在2013-2014年間於台灣各地累積共計50場以上。

將艱深的「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生態紀錄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學生及社會大眾,2012-2013年共計放映50餘場。2014年將再度進行「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生態紀錄片繼續在花蓮放映。2015年,黑潮亦與澳門「足跡」劇團合作,再度前進偏鄉校園巡迴演出反圈養生命教育兒童偶劇「圈圈」。

翻譯《出賣牙買加》紀錄片,關心東海岸過度開發議題,完成巡迴放映50場以上。2013年翻譯《海洋塑化記》紀錄片,提醒民眾塑膠圾垃對於海洋環境的傷害。

海洋文史調查、漁業紀實、文化調查

台灣的海洋資源如此豐碩卻日益衰竭,整體環境不佳使得沿海漁業文化逐漸消逝。黑潮體認到漁村是海洋文化的一環,試著回溯拼貼一幕幕漁村生活:1998-1999年追尋因花蓮港擴建工程而消失的「鳥踏石仔」村史;2002年「傳統漁業文化紀實」研究花蓮漁撈作業至今的轉變。

2005-2006年「台灣竹筏文化調查計畫」記錄庶民漁法、討海人今昔處境,並與大港口部落合作以傳統工法重現製筏過程。

2009-2011年 「海人誌-台灣東岸花蓮漁村耆老、漁民口述生命經驗調查與研究」,伴隨時代演進,漁村形式式微,漁民技藝傳承逐漸凋零,漁民人口亦相對減少。歷史痕跡與經驗傳承必須加緊腳步的被保留下來,於是以花蓮港漁民為重點,紀錄其生命經驗與漁業文化,並在2011年12月於「第五屆國際黑潮研討會(The 5th International Kuroshio Symposium)」中發表。

2011-2013年 「有漁─台灣漁文化當代紀實調查計畫」,對台灣本島的重要漁港,依四季,從漁獲、漁市、漁法等面向,作一番田野調查。我們試圖──將艱深的海洋生物知識,轉化為輕鬆易懂、印象深刻的保育概念;提供挑選海鮮的原則,傳遞大眾都能接受的永續論點;調查漁船、漁港到魚市的配銷管道;調查傳統市場與超市(量販店)最常陳列的海鮮種類;明列哪些種類不要吃,哪些種類可以吃;提供讓低價的魚變好吃的食譜。2015年8場「魚的道遊園地」活動,規劃從產地到餐桌的行旅活動,帶著消費者走訪漁港、定置漁場、大賣場,一同追尋餐桌上魚的身世,盼能讓大眾吃魚之際更能有友善海洋的好選擇。

海岸活動體驗、體驗行旅、海岸寫真、地圖繪製

海岸,是陸地的邊陲、海洋的起點,引我們前往發現豐富故事與生命內涵,自2000年起的「海岸行旅」帶各地朋友走遍花蓮,每段海岸都刻劃著美麗與滄桑。

2002年組成「海岸寫真工作隊」,紀錄花蓮海岸的身世,辦理「海岸鄉土文化研習營」、出版《台11線藍色太平洋》,分享與大自然相處的方式。

2006年,繪製發送自導式海岸地圖,讓大家可按圖索驥貼近當地,而非消費式的走馬看花。2010年起迄今,成立「黑潮青年壯遊點」,推出「震撼清水斷崖」、「一日討海人」等行程,以自然且深度的方式帶領年輕學子認識花蓮的海岸、海洋、鯨豚、部落、漁港(漁業文化),結合在地達人人文導覽,體驗海洋的不同風貌。

海岸環境監測、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ICC國際淨灘行動、環境議題

2000年,黑潮首度引進海廢監測方法,透過淨灘與長期記錄垃圾種類數量,瞭解台灣海岸面臨的垃圾問題;同時也擔任ICC國際淨灘行動的台灣聯絡團體,每年9月舉辦台灣ICC行動,將監測資料統整傳送到美國The Ocean Conservancy國際海洋廢棄物資料庫,於2010年起與台南市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共同成立『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並參與由日本、韓國及泰國環境團體組成的『Asia Civil Forum』,與國際合作共同關心海洋垃圾污染議題。

海洋哺乳動物圈養議題

關注海洋動物野外捕捉、圈養、展示、表演等相關議題,先後曾於2006年舉行「讓白鯨回家與家人團聚」記者會,抗議海生館二度進口白鯨作為表演展示用途、2012年列席關懷生命協會「終止動物戲謔」記者會,批判人類捕捉動物並以其為商業娛樂對象、2013年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共同發起「想念海洋 水缸不是牠的家!」記者會,呼籲海生館停止鯨鯊圈養並評估野放行動、2014年9月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共同發起「禁止表演—期待海上自由相遇」記者會,呼籲國內表演業者停止動物的展示表演行為、2015年4月再度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共同發起「你的樂園,牠的地獄! 修法禁止野生動物表演」,進一步推動立法;同年11月29日,舉辦「海洋哺乳動物圈養議題國際研討會」,廣邀兩岸三地及歐美動保組織共同參與,持續在反圈養議題耕耘,傳達給社會大眾「不應為了娛樂人類圈養任何野生動物,且目前已被圈養的動物都應得到妥善照顧」的信念,並於「黑潮電子報」呈現相關論述。

出版品與觀點論述

除了定期發表黑潮電子報,並在「環境資訊電子報」開設專欄、曾擔任「小地方社區新聞網」觀察員,在報紙副刊發表論述,並有出版品如下:

  1. 《黑潮尋鯨記》錄影帶,1999本會。

  2. 《與白燈塔一起消失的漁村—鳥踏石仔》,2001本會。

  3. 《花蓮賞鯨地圖》,2002,晨星出版社。

  4. 《花蓮傳統漁業文化紀實》,2002本會。

  5. 《台11線藍色太平洋》,2003聯合文學。

  6. 《賞鯨去》,2003親親文化。

  7. 《臺灣的漁港》,2004遠足文化。

  8. 《臺灣島巡禮》,2005聯合文學。

  9. 《黑潮尋鯨記》影音教學DVD,2006本會。

  10. 《海人》刊物,2007~2008,本會。

  11. 《海豚的微笑》、《鬼頭刀》繪本,2007本會。

  12. 《海豚時鐘》、《海洋紋身》繪本,2008本會。

  13. 《海豚的圈圈》東海岸海鯨豚影像紀錄,2010本會。

  14. 《黑潮洶湧》,2016本會。

  15. 《臺灣不是孤單的存在》,2017本會。

  16. 《海的未來不是夢》,2018本會。

  17. 《黑潮島航》,2019本會。

  18. 《如果海有明天》紀錄片,2019南波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下對海的承諾,尋找未來

過去,我們的眼光侷限陸地,沒有機會認識鯨豚以及其他豐富的海洋生命;而我們的腳步停在海岸,只有對峙隔閡,卻看不見向外延伸的視野…

人們應如何看待海洋?環境惡化速度很快,想恢復卻困難重重。要還給台灣海岸與海洋應有的尊重與乾淨的風貌—我們該如此承諾。人與海,和諧依存,這樣的願景需要大眾一起參與。

海洋總是敞開著,若能開拓視野、與海建立和善關係,這是海洋精神與藍色文明的展現。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期盼並需要您的呼應,讓我們共同盡一分海洋子民的心力,邀請大家走向海洋,尋找另一個未來。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我們尋到歇息生聚的地方"-楊牧

 

交通資訊

地址:花蓮市中美路170號
電話:(03)824-6700或824-6902 傳真:(03)824-6717
網站:http://www.kuroshio.org.tw  E-mail:kuroshio@koef.or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