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潮是臺灣第一個以「海洋」為宗旨創立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二十二年來見證、參與、陪伴了島上的海洋環境運動,不僅在第一線扮演海洋環境佈道師的角色,更透過各種研究和政策倡議,積極推動海洋及鯨豚保育工作。長期的耕耘讓我們有了深厚的基礎與能量,催生了島航計畫。
2018 - 啟航
黑潮島航計畫 Beyond the blue
我們想知道,現在的海是什麼模樣?
黑潮二十歲的這一年,我們想知道臺灣周圍的海域是否健康,團隊決定啟航,以海洋生態環境的指標性物種「鯨豚」為主體,設定「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噪音」、「海水溶氧量快篩」三項檢測重點做為計畫的生態調查指標,以船隻遶航領海範圍,依序在台灣東北、西北、西南及東南海域,包含澎湖、小琉球、蘭嶼等離島海域進行生態指標的體檢紀錄,留下全台灣「藍色國土初探」的第一筆觀察資料,期盼提供學術界及相關單位在海洋污染研究、海洋保育及環境教育工作之參考依據。同時,黑潮邀請作家、藝術家及關心環境議題的民間團體一同參與計畫,並透過一系列推廣教育活動,引領更多人認識海洋,重新召喚海島子民由陸向海的海洋精神。
塑膠微粒是什麼?
所謂塑膠微粒或微型塑膠 (Microplastics) 在國際學術界的定義為直徑小於5mm的塑膠碎片。依外型跟材質可以粗略分為五種類型:硬塑膠 (如寶特瓶)、軟塑膠 (如塑膠袋、包裝紙)、塑膠原料 (如圓形塑膠粒、磨砂膏)、發泡塑膠 (如外帶容器、保麗龍杯)、塑膠纖維 (如釣魚線、魚網或人造纖維)。黑潮島航計畫收集塑膠微粒所使用的網具,參考美國五大環流基金會 (5 Gyres) 設計之水面拖網 (Manta Trawl),撈取海水表面樣本保存至瓶內,在計算出各測點塑膠個數後,分析出塑膠微粒的分佈情況。
黑潮島航計畫海洋三項指標檢測介紹
建立臺灣第一筆塑膠微粒及水下聲景資料
經過近一年的策劃與討論,諮詢了數十位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動員了近百位的各地志工,共計18天的航程,我們繞行臺灣針對塑膠微粒、水質溶氧、水下聲音三項海洋健康指標,收集51個檢測點各項數據和海水樣本,建立了臺灣「藍色國土」第一筆塑膠微粒及水下聲景資料。島航讓我們走出了熟悉的海域,跨越邊界看見了更遼闊的視野、更美麗的臺灣,也目睹了比想像中更為嚴重的海洋垃圾汙染問題︰80%的海域都有海漂廢棄物、51個測點塑膠微粒發現率是100%。
海洋環境正在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惡化中,不僅海洋生態遭受破壞,污染也早已進入食物鏈返回我們的生活。返航後我們召開兩場記者會,公布海洋污染現況及島航計畫調查結果,呼籲政府投注相對應的資源積極處理,期待未來在海洋保育署主責之下,海洋汙染防治工作能有更多跨部會法規整合與追查改善污染源頭的權力 (延伸閱讀:環境資訊中心 | 全台海域都有塑膠微粒,黑潮公布表層海水調查結果、公視新聞 | 東北角、蘭嶼成海漂垃圾熱點,六成六塑膠品);另外也規劃兩場展覽、20場講座及多場環教活動,透過各種方式轉化嚴肅、複雜的科學調查數據,讓海洋更靠近大眾。
一趟海洋壯遊完整呈現台灣海洋的美麗與哀愁,詳細調查結果報告可參考「島航計畫-塑膠微粒成果分析」,而整體航行紀錄於2019年由黑潮集結出版成《黑潮島航》一書、隨船紀錄片導演簡毓群的紀錄片《如果海有明天》、以及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專題報導《航向藍色國土的槳》。
島航活動頁面
2019 - 至今
島航普拉斯計畫 Kuroshio’s Voyage Plus
儘管初步了解臺灣目前海洋的現況,在探討成因的過程中仍存在許多疑惑與未知。黑潮也體悟到:我們必須透過長期且穩定的調查,並且累積數據,才能進一步分析海洋當中塑膠微粒的時空分佈及各項關聯性。自2019年起,黑潮決定持續針對「塑膠微粒」,在最嚴重污染海域———臺灣東北部與西南部海域,進行一年四季的長期監測調查。透過季節、海流等環境因子推測海水表層塑膠微粒及海洋廢棄物熱點聚集的成因,每季完成24個測點的採樣調查,年度收集至少96罐海水樣本進行分析,以瞭解臺灣周遭海洋環境惡化的脈絡。
島航普拉斯—四季塑膠微粒調查船班
自2019年3月起,黑潮依據2018年島航計畫經驗及調查結果,針對污染最嚴重的臺灣東北部與西南部海域,選定漁業密集、河川出海口、觀光休憩海岸等涵蓋人為活動與相對乾淨的區域,進行四季塑膠微粒船班調查。詳細調查結果報告可參考「臺灣沿海塑膠微粒四季調查—2019島航普拉斯計畫成果報告」。
|
|
● 測點:共24個測點
東北段:和平島、潮境、象鼻岩、深澳、鼻頭角公園、龍洞、福隆、大溪漁港、頭城外海、蘭陽潮界線、無尾港、內埤海灣。
西南段:八掌溪出海口、七股潟湖外、曾文溪出海口、安平新港外、二仁溪出海口、後勁溪出海口、高雄港外、高屏溪出海口、花瓶岩 (小琉球)、龍蝦洞 (小琉球)、厚石裙礁 (小琉球)、杉福漁港 (小琉球)。
● 調查時間: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暫訂於3月、6月、9月、12月,每季進行一次24個測點的採樣。(因海況受天候影響甚劇,採樣日期將依現場作業調整)
● 預估調查成果
1. 公開發表海上採樣的統計與數據分析,可望作為未來公部門制定政策之重要依循。
2. 開發海洋塑膠微粒主題教案,於全台各地舉辦環境教育講座 / 工作坊 / 展覽,持續向大眾推廣減塑、無塑行動之生活概念。
3. 繼2018年「島航計畫」建立第一筆臺灣海域塑膠微粒調查資料後,可望與國際交流,成為臺灣 (西太平洋海域) 長期監測的重要數據。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如果,海有你》專題報導
島航計畫讓我們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2019年島航普拉斯啟航,由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團隊一年多來跟船紀錄、追蹤報導,經歷四百多個日子與十多次航程後,完整詳實地呈現塑膠微粒四季調查船班的海調工作,也公布臺灣東北、西南海域首次跨季度調查初探成果,期許更多人能因為了解,進而起身參與行動。
➤ 「如果,海有你」完整專題
海洋,是支持海陸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態系統,
海真的要好,我們才會一起好。
黑潮致力於發現問題,更進一步透過長期調查探討污染的成因、垃圾從何而來、以及該如何解決問題。黑潮從來不是資源豐富的組織,在人力和財務方面都十分有限,我們希望邀請每一個生來就擁有海洋基因的你,支持黑潮並且陪伴黑潮持續在海上航行,讓我們可以航行得更遠,直到世界的盡頭。我們都是臺灣的海島子民,也是海陸生物中「陸」的那一份子,期待有一天,我們與海洋、與海洋生物的友善關係,能夠改變成為我們期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