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香鯨 Physeter macrocephalus
最大身長:18 m
最大體重: 4,4000 kg
抹香鯨是在台灣海域的賞鯨季節中,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大型鯨類。
他們的體色為暗褐色,在軀體較後方有著不明顯的背鰭,頭部極大;當他們浮出水面呼吸時,會向頭部左前噴出水霧;他們的噴氣孔非常怪異的長在頭側左端,因而在海上遇見他們時,不難由噴氣的角度辨認出他們。
抹香鯨有明顯的性別二形性(Sexual dimorphic),雄性個體體長可達18公尺、重44噸;而雌性則僅能長到約12公尺、重16噸。初生的幼鯨長約4公尺,多半在以雌性為主的家族育幼群中成長。
抹香鯨可能以單獨或大於50隻的群體形態出現,不同性別的個體間有明顯的分群行為,成年雄性在非繁殖季中往往獨行或成小群;未達性成熟的幼鯨,則往往與雌性個體形成為數眾多的育幼團。抹香鯨在春夏會往地球兩極移動,並於秋季返回溫帶與熱帶海域。而在分佈上,雄鯨往往較雌鯨們更為趨近兩極。
抹香鯨主要以魷魚為食,偶爾會吃章魚或是其牠魚類。抹香鯨往往能潛到1000公尺以下的深度,甚至有深潛至2800公尺的紀錄(聲納探測紀錄),總之,他們是一種擅長潛水的大型海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1999年的觀察記錄顯示,抹香鯨可潛在海中長達45分鐘,而在潛水前均會將那三角形的尾鰭高高舉起海面,而後幾乎垂直的沈入海中。另外,根據資料,這種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甚少有水面行為,但本會亦於2001年觀察到浮窺、尾鰭擊水等行為,而國外資料畫面亦有躍出水面的行為。
抹香鯨曾經因為商業捕鯨而數量銳減,而在人類以石油為燃料,對抹香鯨的需求逐漸減少後,抹香鯨的族群量才逐漸恢復。在2001年5、6月間,本會就曾在花蓮海域遭遇3次,相信在護鯨成為國際趨勢的今日,抹香鯨族群的存續將會有光明前景。
讓我溶入海洋的抹香鯨(文/黃文琴)
從來不曾預想每一次出海會有怎樣的奇遇,海洋太大、太深、太廣,誰也不知道在深邃未知的海底,存在著什麼樣的生命?會有怎麼樣的故事?我只能任憑著好奇心隨舷邊波浪無限延伸。
1999年7月20日,下午3:30的航次,掌舵的船長是阿鑫伯。帶著一船遊客出了花蓮港,搜尋海洋中最亮眼跳躍的生命 --- 鯨豚們。
「番鵑啊!頭前的水花很奇怪吶!」阿鑫伯用閩南話對我說。我透過望遠鏡搜尋,鏡頭裡出現了歪斜的水霧,接著看到一個拱著背鰭的巨大身影 … 我的雙手已經開始發抖 … 從沒想到過自己會如此幸運,想想,海這麼大、這麼深、這麼廣,我們居然選擇了這個方向、這個位置、這個時間,與這巨大的生靈同時存在在同個空間裡。我從不曾相信神蹟,但今天的遭遇我相信這是老天爺的安排。
船越靠越近,他們的身影就越來越巨大。「抹香鯨!」500公尺距離外,我大聲喊出他們的名字。同船的黑潮夥伴 --- 育慈,我們兩個人開始同聲不同調的尖叫,也顧不了會不會吵到同船的遊客們,也管不了會不會嚇走抹香鯨,我們儘管大聲尖叫。這是身體和靈魂最率直的誠實反應,尖叫出這一刻我們的驚喜和震撼。
緊張的情緒讓我因忘記應該捲片而使一捲底片曝光,整整一個半小時,我都跪著為抹香鯨們拍照。透過鏡頭焦點,我得以專注的看著他們噴氣、憋氣、拱背、舉尾、下潛 …
60幾隻組成的鯨群,有的7~8隻聚成小群,有的單隻在主群外孤獨的徘徊;有的是18公尺左右的龐大身軀,有的是稚嫩跟著母鯨的小鯨。傍晚的夕陽已落入中央山脈,餘留下不捨的霞光映照在海面上。他們緩慢而優雅的噴氣,瀰漫在整個水面,我們溶在這片傍晚的山海之中。
今天起,我又更加迷戀這片海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