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垃圾找回來

賴威任|黑潮辦公室主任2013.03.25

  花蓮溪口是河(花蓮溪)、海(太平洋)、山(海岸山脈)的交界處,為自然生態的交會處,是國家重要濕地,也是重要野鳥棲地。但它除了得面臨光華工業區(石材加工業與紙業為主的)排放廢水、工程廢棄土拋置海岸、廢石材非法傾倒等問題外,來自花蓮溪沖刷與太平洋漂流的垃圾也聚集於此,釣友與遊客們隨意丟棄的垃圾更是處處可見,這是一塊重要的生態棲地,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攝影/林東良

   2012年,黑潮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把垃圾找回來」,海洋廢棄物監測的地點就選在花蓮溪口,去年共執行10次,統計下來前10名分別是塑膠袋、漁業用保麗龍、免洗餐具(含杯盤刀叉湯匙盒)、菸蒂、玻璃飲料瓶、瓶蓋、塑膠飲料瓶、菸盒/檳榔盒、食品包裝、吸管&攪拌棒&封套,而前10名的垃圾數量就占總垃圾量的76.38%,若把第11~第15名的衣服&鞋子&手套、外帶飲料杯&杯蓋、打火機、寶特瓶、鋁箔包/利樂包也都加進來,垃圾量已達到90.75%。

  塑膠袋,根據環保署網站所提供的數據,台灣人一年要用掉約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以全台二千三百萬人計算,每人一年用掉782個之多,平均每人每天用掉二點一個,數量可謂驚人,若不妥善處理,後續引發環境問題相當嚴重。然而台灣經過黑潮及其他友會多年的海廢監測,塑膠袋始終高居排行榜前兩名名,花蓮溪口海岸也不例外,處處可見塑膠袋,同樣榮登這段期間所撿拾垃圾量第一名,尤其是大小相當可裝一份三明治與一杯豆漿的四兩塑膠袋、或是各類型外帶飲料杯的塑膠提袋等,研判是買早餐、飲料或小東西的物品居多,民眾應該養成攜帶環保袋或重覆使用乾淨的塑膠袋購買這一類物品,以減少塑膠袋垃圾的使用。

  漁業用保麗龍,由聚苯乙烯(Polystyrene , PS)發泡製成,質輕、便於運輸、可塑性高、具強大隔熱保冷效果、具堅強耐衝擊力與緩衝保護產品效果、具大量生產特性、價格相對便宜,可以依大家的需求以不同的樣子出現,沒有一定的形狀或形體,並無其它材質具備相同的特性,所以短時間內較無其他替代產品。保麗龍和塑膠一樣,在自然界中是不死之身,隨著時間久了年歲大了,或是外力像是太陽光照射及波浪沖刷,就會開始變身及分身,有的成小塊狀,有的成一粒粒的小球,形成海飄塑膠微粒大量出現,數目之多令人眼花撩亂。漁民將保麗龍作為浮球、浮筒、防碰墊、裝漁獲保冷等用途,呼籲漁民及使用者於使用過後要做好回收工作,勿隨意丟棄,以避免造成保麗龍碎片讓海洋生物生存空間被嚴重剝削,及造成海洋生物誤食致死的悲劇。


攝影/林東良

  免洗餐具,這些一次使用、用後即拋的消耗性廉價餐具,雖然使用免洗餐具可以避免一些唾液傳染的傳染病,然而用後即丟亦造成大量垃圾並引起廢棄物問題。由花蓮溪口海廢監測的成果來推估,儘管花蓮已有相當比例餐廳提供餐具,免洗餐具在海邊被撿拾的比例依舊相當高,一來可能是前往花蓮溪口的遊客大量使用免洗餐具,且未妥善處理;二來是使用免洗餐具的餐飲業者,並未做好回收工作,致使垃圾漂流至海邊。為改善此一情況,若餐飲店家能夠確實做好碗、筷的沖洗清潔工作而減少免洗餐具的使用,公部門則應鼓勵社會大眾前往善盡環境責任的餐廳消費。

  菸蒂&菸盒,抽煙對身體的壞處已毋需再作說明,花蓮溪口煙蒂&菸盒數量不像七星潭等知名風景區來得嚴重,要特別注意菸盒多數為紙盒包裝,若長時間泡在水裏容易爛掉,因此煙盒多為現地丟棄,突顯前來此地的民眾,抽菸比例相當高,且都隨意丟棄菸蒂&菸盒。為改善隨意丟棄煙盒及煙蒂習慣,除宣導抽煙者隨身攜帶煙蒂盒置放煙蒂外,未來更能夠以法律規定,抽煙者需回收煙盒及煙蒂才可購買新的香煙。

  玻璃飲料瓶,玻璃具耐熱及耐酸鹼,需高度安全性包裝首選,舊瓶粉碎後可重新鑄造,是百分百可回數再製的材質。然而類似保力達B、維士比、蠻牛等機能型提神飲料深色玻璃瓶,此類型飲料為藥酒屬於藥品,購買需至藥局或藥房,然而此項制度並未落實,造成一般民眾很容易即可取得,且因回收機制較為特殊,生產業者在生產時已繳交空瓶回收費,且回收及後續處理程序較為複雜,導致購買者及回收業者回收意願較低,玻璃瓶散落一地的情況,因瓶身與海岸礫石敲擊而破碎,玻璃碎片散佈容易讓行走在海岸的遊客被割傷,需從調整回收機制著手以改善這個現象。

   瓶蓋,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一年至少用掉28億支寶特瓶,然而約有一半的回收寶特瓶都少了瓶蓋,顯示消費者沒有蓋回瓶蓋的習慣,以致大量瓶蓋四處流落。瓶蓋除了汙染環境外,更導致海鳥、海龜、海豚等海洋動物因誤食而身亡,而海邊的寄居蟹也因人類大量撿拾貝殼而找不到家,竟背著塑膠瓶蓋棲身的奇特現象。除了消費者妥善處理瓶蓋外,另一個增加瓶蓋回收的誘因則是法律規範統一瓶身與瓶蓋材質,目前寶特瓶材質是PET,瓶蓋是PE,不同材質在回收處理時不相容,需要多一道手續而費工又耗成本,若材質能夠統一則回收再製時就可省掉沉澱分離的手續,且瓶蓋顏色也不宜太多,顏色若儘可能與瓶身相近也可減少處理程序及成本。

  塑膠飲料瓶,除了寶特瓶及外帶飲料杯外另一個常見的裝填飲料容器則是塑膠飲料瓶,除了原地丟棄外,也會藉由風及水帶往其他地方。為減少此一類型的垃圾,且考量到塑膠類容器並不適合裝填各類型的飲料,有可能造成毒素的溶解,建議宜使用類似保溫瓶的容器,且具有保溫的效果,如此可減少塑膠飲料瓶的使用。

  吸管,很特別的物品,在新北市環保局的網站中列為不可回收的物品,而在新竹市環保局的網站上卻是可以回收,或許連公部門都無法正確釐清吸管是否屬回收或不可回收,民眾自然無所適從,在經過詢問「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後,確認吸管為不可回收。吸管較少單獨使用,多伴隨著外帶飲料,因此養成攜帶環保杯、購買飲料時減少吸管的取用、使用後確實丟棄在一般垃圾,相信可以降低吸管到處可見的情況。

  花蓮、台灣和國際淨灘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一件事實,除了公部門與企業的責任之外,每一位個人都必須為海洋垃圾的汙染負起責任,因為我們貪圖便利及隨意丟棄的行為造就了90%以上的海洋垃圾,而只要我們改變生活習慣,很可能就解決了一半的問題,如垃圾(尤其是塑膠)減量、物品重複使用、做好資源回收、不隨地亂扔垃圾、不要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自己帶餐具及環保杯、少抽煙且煙蒂不亂丟…,這些聽過不知道多少次的呼籲,真正要落實到自身生活上,遠比想像中要困難,但想到海邊的垃圾就是一件一件累積來的(部分是傾倒的垃圾外),那我們是否也可以一件一件的減少使用,做一個負責任的使用者。

作者簡介:
賴威任,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資深解說員,曾任多羅滿賞鯨公司專案企劃、台灣觀光學院兼任講師、花蓮縣政府旅遊服務中心專案經理。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公室主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