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動物表演是不義,而非教育

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2016.06.28

放暑假了! 準備帶孩子到海洋公園看動物表演、增進對海洋生態的認識嗎? 小心,您已經掉入業者的陷阱,選擇了一種看似安全、實則危險的錯誤生命教育!

海洋公園裡的歡笑聲總在假日吸引著大人小孩,天再熱、人再多也要擠進表演場裡一睹為快。利用動物展演的營利機構總是號稱動物表演是「寓教於樂」、甚至對外聲稱「動物園若有海豚,在保育教育推廣會更加順利,其效果將更好」。

然而,海豚海獅的表演究竟傳達何種教育訊息?真的有助於了解海洋嗎?觀眾視線未及的地方,表演情節不會告訴您的真相是——為了滿足人類獵奇式的娛樂,動物被迫遠離自然棲地,家族親友遭到血腥屠殺,倖存的動物餘生只能在惡劣又緊迫的水泥池子終老至死,永遠無法回到大海家園。

旁觀他者的痛苦

沒錯,在主流媒體與娛樂產業聯手打造的糖衣謊言之下,我們常常陷入了一種假象的認同而不自知。尤其當無法言語的動物們擁有先天溫馴甜蜜的面部特徵時,搭配著歡快的音樂節奏、在節目主持人唱作俱佳的詮釋之下,看到的都是動物的聰穎、善良、可愛、淘氣;看不見的則是動物透明的眼淚、傷痕累累的吻部、因緊迫而消化不良的腸胃、長期被囚禁而出現兜圈、嘔吐、甚至自殘的刻板行為。

這些刻意被隱藏及忽略的真相,讓我們不疑有它地相信:海豚、海獅是人類的好朋友,牠們善良聰明,被圈養是受到人類照顧,比野外環境安全多了! 牠們喜歡與人類相處接觸甚至做朋友,特別喜歡且渴望人類手中的食物——這些荒謬的說法一再地強化圈養的合理性,而忘記了鯨豚的家在無垠的大海,牠們擁有高度的心智能力與社群文化,而野外獵食新鮮食物的快感與本能遠比吃冷凍死魚來得豐富而刺激。

事實上,對於觀看者而言,我們被安排著觀看了一場又一場隱藏在歡笑聲底下最真實赤裸的痛苦。在刻意塑造的歡樂之中,海洋公園囚禁動物限制了牠們活動的範圍,且透過食物的需索下達指令讓動物服從,這種上對下的指令模式,極有可能在觀看的孩子剛萌芽的心智之中,潛移默化成一種理所當然對待事物的態度,無形之中示範了一種極權式的自我威權,將人類以外的萬物視為位階較低的存在,進而產生控制、命令他者的傲慢;更甚之,表演節目製造出來的粗糙笑果和騎乘動物、頂拋等動作,無視於動物的痛苦,更成了孩子們心靈冷漠、異化、無感的加害者。

違反自然的謬誤詮釋

圈養並利用海洋哺乳動物表演的機構和節目,有如「海洋馬戲團」,不但擬人化、娛樂化、訓練動物做出各式嘩眾取寵的非自然行為,更傳達了毫無教育性可言的錯誤扭曲訊息。每一個商業營利為重點的海洋公園幾乎都想透過「保育」的說法來包裝人工繁殖或野外捕捉的牟利真相,但事實卻是:海洋公園並非以救傷為動物引進的來源,而是透過殘忍的野外捕捉手段,去捕殺容易馴養的鯨豚種類,在過程中的擾動影響了野外鯨豚家族的存續;而人工繁殖出來的鯨豚則早已失去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不可能再回歸野外作為復育的種子。

而在動物表演的過程中雖然可以較近距離觀察動物,但被捕捉來的鯨豚早已失去了牠們在野外自然環境中的樣子;同時,也因為和原有的家族失散,池中的圈養動物並不存在著文化傳承或技藝學習的對象,來自不同家族的鯨豚被迫生活在一起,狹小的空間和圈養造成的領域性使得動物身心緊迫,加上因為必須配合人類所規劃的節目橋段演出,不斷被強迫學習新的動作以符合觀眾對於新奇、刺激的期待­——因此,在野外以「跳躍」來引領同伴、甩脫寄生蟲,在海洋公園的表演節目設計之中成為跳高擊球的特技表演;在自然海域中以尾巴拍擊水面的「警示」動作,在動物表演中被詮釋為算數、揮手說再見的橋段。

諸如此類不具有科學依據僅考慮娛樂觀眾的動物表演,在觀看了二十分鐘之後,不論是成人還是幼童,都無法回答出動物種類、野外棲地、現有保育狀況、族群分布、動物特性、自然生活史等真正「認識」物種的答案,更令人憂慮的是透過娛樂表演所傳達的錯誤訊息,讓觀眾對於野外海洋生物的了解充滿了刻板偏差的印象。

第一現場的環境教育

人類對於親近自然、連結自我與萬物生命的渴望,是無法撲滅的原始慾念。而在環境教育的研究中亦顯示,多數具有環境意識的保育工作者,在幼年時期都有著與荒野、自然接觸的深刻經驗。

因此,我們相信生命教育對於孩子的啟發來自於親身接觸自然,置身於不可預測的荒野或海洋之中,融入成為自然萬物的一部分,讓孩子用齊平的角度去學習尊重萬物,懂得敬畏生命、愛惜自然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轉換「人為主體」的視角,透過拜訪動物原生棲地的生態旅行方式,接受野外觀察不可預測的豐富性與多元觀察向度,以不干擾的方式與動物在自然中最原始地相遇,體會不同生命之間偶然的交會與悸動,真正在心中埋下愛的種子,進而在未來的生命沃土中萌芽。

同時,我們也相信消費者的選擇絕對是推動改變的契機。唯有讓更多的人理解到觀看動物表演的謬誤,進而拒絕購票觀賞動物表演來抵制以商業營利為目的的野外捕捉行為,才能讓這個不義的買賣結構崩毀,使萬物的生命價值得以彰顯,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而我們的下一代,也才能夠有正向的生命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