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需要採樣上百個檢測點那些數據才會出現些微意義,或許同一個檢測點要採樣十年才能解讀出人的力量正如何影響著海...」-吳明益,<夜航.永安梧棲.複沓的光輝>
研究調查,是對疑問孤獨而漫長的追尋。
比起目不暇給的燦爛煙火,也許黑暗中點燃一盞盞昏黃燈光,更貼近研究調查的狀態,我們在暗夜中持續找光。特別是面對神祕複雜而遼闊無邊的海洋,沒有捷徑,唯有投入更多長久的承諾,去慢慢認識她,那些美好的和殘敗的,全都是追索的端點。
回顧2018年,臺灣環境議題中名列前茅的重要的關鍵詞,肯定有「海洋廢棄物」。這一年不僅是黑潮重要的二十歲生日,也是整個臺灣在海洋廢棄物議題及政策大邁進的一個關鍵年。
首先是環保署在2018年初透過記者會,攜手公民團體首度公布「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前環保署長李應元更公開宣示「將在2030年全面禁用包括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且2019年將努力朝向世界上第一個開始限用塑膠吸管的國家,希望早日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1]
同年4月,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正式揭碑後,海洋相關業務有了事權統一的專責機關,負責海洋汙染業務的海洋保育署也在頭一年力求表現,喊出了「潔淨海水(Clean Water)」、「健康棲地(Health Habitat)」、「永續資源(Sustainable Resource)」的三大目標,對於民間團體及民眾自發性的淨灘淨海活動,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參與。
[1]https://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70213135101
調查研究告訴我們的事
對於投入在海洋廢棄物倡議長達十餘年的民間團體而言,面對這幾年國際環保浪潮以及民眾普遍對環保議題的覺醒,自然是展現出另一個浪頭的高度,透過國際交流、學習、合作的經驗,針對海岸、海漂垃圾及塑膠微粒著手進行各種時空向度的調查研究:從國際組織綠色和平針對塑膠微粒的倡議、到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發起「全台海岸海廢快篩計畫」四季調查;環境資訊協會亦針對全臺垃圾掩埋場現況進行調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於5月底啟航,針對全台海域含澎湖、小琉球、蘭嶼三個離島海域,進行塑膠微粒、海水溶氧量、水下聲景三個體檢項目的全紀錄,留下了臺灣第一筆藍色國土的檢測資料;隨後同年8月份環保署發佈了海水、貝類、飲用水微塑膠的調查報告,海洋保育署也公布了全台各縣市政府海廢清理統計資料,在資訊公開透明的前提之下也揭開了海廢實況的面紗。
這些調查研究無不花費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產出的數據和分析除了成為媒體素材,提供大眾了解陸地、海洋汙染現況的嚴重性之外,同時也提供了公部門在政策制定之前的重要依據,知道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對症下藥,才能有效地進行清除與預防。
島航:以塑膠微粒為例
臺灣原該是四面環海深具海洋文化的海島國家,卻對於「藍色國土」充滿陌生與恐懼,一座座消波塊戒斷了島民與海洋之間的文化記憶與情感流動,合理地隱絕了陸域與海域生活的關聯性。
這是陸上黑潮重新啟航的出發點。
透過海上航行、研究調查、創作記錄等擅長的方式,完成當前第一筆全臺海域調查紀錄的「島航計畫」。「島航」的意義在於重新以海洋視角回看陸地,解讀海洋的訊息並記錄她當前的面貌,再一次召喚陸地上的島國子民們回到海上。
於是透過對於藍色國土的探索和觀察,我們發現海洋面對到海廢影響的危機日漸攀升,在2018年16天的航程中採樣的51罐海水樣本中,每一罐裏面都分析出了大小不一的塑膠微粒(micro plastic)。這些塑膠微粒是來自於廢棄的塑膠製品或製成塑膠品的原料,經過陸域、沖刷河流排放或其他海域漂流而來到海上,它們裂解成<5mm的塑膠碎片,經年累月地漂流在海域之中,甚至從表層海水沉降到幾千公尺深的水域,直至肉眼看不見的細小分子,卻不會憑空消失,而是頑固地攜帶了各種環境中的化學物質,透過食物鏈的循環再次回到人類的身體裡。
透過記者會、展覽及文字紀錄,黑潮試著將海上看到的狀況透過各種管道傳遞給陸地上的朋友們——記者會公布的資訊掀起了媒體報導的熱潮,也促使民意代表問責於相關主管機關,召開討論協商會議;除此之外,本會亦透過長期參與在環保署與NGO團體固定召開的「海廢治理平台會議」中,與環團夥伴一起結合輿論風向帶動環境政策前進的動力,進而催生了環保署的限塑禁令。
島航過後,普拉斯(Plus)
3月26日中午左右,船隻航行到深澳外海時,我們目擊了一艘基隆籍漁船在海上拋丟一箱箱船上生活垃圾的現行狀況,當下全船的夥伴莫不群情激昂,雖然常聽聞漁船海拋垃圾的壞習慣,但在漁業署每每回應「已宣導」的答案下,似乎難以再推進更積極的做法。當眼前的船隻在船尾拋下一罐罐醬油空瓶、紙箱、生活垃圾、甚至還有鐵罐殘油等人為垃圾時,船後水路泛著一圈圈油漬漣漪,這種在自家門口丟垃圾的行徑還是令人為之氣結。——島航普拉斯,航行日誌
2019年我們再度出航,目擊現況空有法令卻難以執法的困境,海上充斥著混水摸魚、苟且消極的行徑,一旦離開陸域便是天高皇帝遠,主管機關也鞭長莫及。
去年島航回來的激情過後,我們多次呼籲政府挹注經費投入海上的長期調查,正因為現有的調查結果僅能呈現出海域的「現象」,卻不足以回答「成因」。海洋環境惡化的情況遠比想像中的要嚴重,迫使我們意識到無法再等待下一個五年了!現在就必須繼續向前走,走在有效的政治承諾之前、走在資源分配輪到「海洋」之前、走在繁瑣的行政程序與公文協調之前…即便是馬上開始,都已經不算早。
於是2019年,黑潮盤點了年度的經費與人力資源,決定從島航調查結果中塑膠微粒密集度最高的「東北海域」和「西南海域」著手,延續島航的調查方式,增加季節作為變因進行四季調查,觀察洋流及海漂垃圾聚集的狀況。今年3月底,黑潮團隊剛完成花蓮秀姑巒溪以北到基隆和平島以南的海域調查,以去年調查為基礎,再增加了一倍的測點;預計接下來於6月、9月、11月、1月繼續進行4趟東北部海域和西南海域的航程。
「當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全世界都會願意幫助你。」懷抱著這樣的心情,黑潮今年的「島航普拉斯」調查一樣受到許多朋友的協助,特別是烏石港的紅衣船長及阿莫號、花蓮港多羅滿賞鯨公司,以友情紅包價贊助船長及船隻,才得以順利完成第一季東北及東部海域的調查;然而在去年調查中汙染情況最為嚴重的西南海域調查,合作船隻和人力經費,目前都仍在籌募當中,亟需更多社會大眾的小額捐款協助。
上推政策下推教育,我們仍在海上
在多次參與修法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立/修法」到「執法」之間,「教育」的角色必定不能少,不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唯有真正了解到每一個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願意為了減少衝擊而改變行為,才有辦法促成真正的進步。法令是一把尺,它把關的並不是天際線而是底線,因此對於執法人員而言,透過法令約束超越底線的行為,是最末端的處理,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推行之際就能夠讓大眾透過教育,和環境真正產生連結。
陸上黑潮向來擅於規劃、推廣各種環境教育活動,因此在2019年的「島航普拉斯」計畫中,我們不僅持續做海上調查研究、參與公部門政策制定討論與監督、更同步推動20場全臺島航巡迴講座和行動展,期盼透過各種途徑發揮NGO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朋友能夠參與進來,一同透過自身的改變,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診斷家鄉的海,贊助塑膠微粒調查船班:https://pse.is/RT6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