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朋友之間熱門的話題,當屬公共電視與HBO合力製作的一部網友號稱「零負評」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較於過去透過新聞媒體披露「無差別殺人案」的片面報導,這部劇取材於社會事件,深度探討每個人與事件接觸的面向,帶給觀眾有別於恐懼、批判、獵奇之外的觀點,在上映之後引起熱烈討論。一部精緻的好戲值得一看再看,其中討論的主題雖然聚焦在社會事件的描寫、鋪陳、辯證,但劇組在場景設計和細節安排上的用心,也透露出對環境的關懷。
不知道有沒有眼尖的朋友發現,在整部戲中大半拍攝到喝飲料或吃飯的畫面時,畫面中場景的安排多數都不是使用一次性的塑膠餐盒、塑膠袋等餐具。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幕應家人在應父病房團聚吃飯的場景,在一聲「來,吃飯」的吆喝下,鏡頭特寫的是桌上一排玻璃/環保餐盒,安穩整齊地裝載了一家人的溫暖,而應思聰以便當盒蓋充當碗,靦腆木訥的吃著飯...這樣的安排也許暗示著家人的關係,不像是一次性餐具可隨手拋棄,即便面對病痛與不幸仍有彼此陪伴的堅強穩固。而女主角宋喬安工作的新聞台場景,拍攝到會議室、辦公桌上,都是隨身攜帶著保溫杯和內用杯具;更甚者,劇中設定在「小確悅」果汁店工作的應思悅店中,內用一律使用玻璃梅森杯,外帶則以可重複使用的PET材質塑膠瓶,不另外提供塑膠袋...若仔細觀察,片中諸多類似的細微關照都令人讚賞,能在緊湊及情緒張力強大的劇情中,仍不忘傳達給群眾對於環境關懷的提醒,呈現出細緻優雅的戲劇品質。

我們與塑的距離
對照劇中描寫生活行為及消費細節的選擇,回到現實世界裡,你是否也關注到了從去年(2018)開始,新聞媒體關於海洋廢棄物、垃圾處理的報導好像變多了?到美妝店、書店或麵包店購物的時候,店家已經不再提供免費塑膠袋了?去年夏天引爆話題的「珍奶之亂」,你還有印象嗎?而到了今年(2019)4月,街口那家「麥當勞」冷飲通通改成「就口杯蓋」,紅黃白條紋的塑膠吸管以成為歷史...這一連串由環保署逐步實施的限塑政策,相信讓生活在臺灣的你我都非常有感。

劇中外帶飲料杯都使用可重複的PET材質塑膠瓶,也沒有吸管(本圖片經CATCHPLAY授權使用)
依賴便利的生活,養成了人們使用一次性物品隨手拋棄的習慣,我們總會為了能維持「簡單生活」的假象,將廢棄物的問題拋諸腦後,不去看背後消耗的環境成本,不想理解複雜的垃圾處理問題,以為隨手做好回收已經功德無量,因此從未思考過我們與塑的距離是多麼黏膩又疏離,那是幾秒/分鐘可隨時拋棄的親密,專屬於現代人「無負擔的塑食關係」。
這些生活垃圾在離開我們之後去了哪呢? 根據每年民間及環保署的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淨灘統計結果,都顯示出全國以生活垃圾及遊憩行為所產生的垃圾比率最高,可見它們進入垃圾回收系統之後,仍有蠻高的機會逃脫,透過另一個途徑回到我們的身邊,可能是海漂垃圾,也可能脆化裂解成細小的塑膠微粒,不知不覺隨著食物鏈的循環再度進到我們的體內。
重點是改變行為而非改變材質
事實上,政策對於塑膠製品大動作的限制,加上民間團體針對塑膠垃圾的各種統計與研究,彷彿讓塑膠成為眾矢之的,也讓許多無辜的塑膠業者叫苦連天,只得摸摸鼻子轉型研究其他「替代材質」的產品。於是市面上瞬間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替代材質吸管,標榜天然甘蔗渣纖維、竹纖維的「環保吸管」,仔細一看成分仍然含有PLA(可分解塑膠的材質),衍生出更複雜的垃圾處理難題;另外「生分解材質」吸管則是另一個戰場,標榜「可分解」的材質究竟在什麼樣的溫度、濕度條件下才能夠完全分解?在回收過程中民眾是否有足夠的資訊去辨識和分類?種種條件門檻讓人一樣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紙吸管呢?雖然廠商的技術已經足以使用百分之百的紙漿不添加塑膠淋膜,但過度依賴紙製品是否又會滋生另一種水汙染和樹木砍伐的問題呢?除此之外,更不用說有人會抱怨不鏽鋼吸管不易清洗、玻璃吸管跟矽膠吸管口感很怪、竹吸管容易發霉....等各種限制和疑慮,一邊緬懷著塑膠吸管的便宜又好用,一邊煩惱以後究竟該怎麼喝珍奶(誤)。
然而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的,就像人們對於塑膠的依賴,也不可能回到它還沒被廣泛運用之前。仔細了解塑膠的組成就會發現,它真的很「厲害」:可塑性高、低價、穩定性強、輕量等材質特性,讓它成為跨時代的重要發明,也瞬間取代了過去許多天然動植物材質,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確實,任何一種材料都有其特性,材質本身是中性的,需要反思的是人類「行為」本身,因為造價低廉、取得容易,因此便以為取之不盡,竭澤而漁,盡情地享受「一次性」拋棄的快感。
雖然強調「天然的尚好」,在「塑膠」材質使用被限制的此刻,若一味地追尋替代材質,而不去改變我們的使用行為,那麼只不過是轉移現有的問題,反而製造出更多無法想像的災難而已。
.jpg)
淨灘結果中,時常超過80%都是塑膠垃圾
從減塑到不塑的全民之路
綜觀無論是空汙、海廢、土地正義、能源…等社會環境議題的長度,多半是好幾代人投入青春汗水,仍看不到盡頭的一段漫漫長路。
確實,進步的生活與發展的渴望讓島民們往往輕易棄守對環境的堅持,然而自然的反撲則越來越頻繁地傳遞警告的訊息。當環境難民問題已成聯合國氣候會議高度關注的指標,在天然條件及政治情勢都不容樂觀的島國臺灣,更應該在環境議題方面努力為自己爭取友善的生存空間。
儘管「說得容易做到難」,隨身攜帶環保餐具、自備環保杯、環保袋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能夠時時銘記在心說到做到的人卻不多。幸好這幾年透過環保團體長年的環境教育、公部門政策響應、加上各個領域的Youtuber也發揮號召力,舉辦淨灘、淨街的活動,減塑的路上我們並不孤單。而如今透過影視媒體,在優質電視劇中也看到對「減塑」觀念的置入,潛移默化中影響更多同溫層以外的大眾,更是值得鼓勵。

從生活減塑行動做起,這是基本卻重要的開始。
如同「惡」的孳生總在細微之處,貪圖便利是小惡、積習難改是小惡,這些微小的惡積累成巨大的惡,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我們終究難逃自食惡果。也許我們都應該重新審視生活中與塑的距離,如同懷揣著戒慎之心,審視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