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花蓮地名的由來,古有一說是來自於花蓮溪出海口豐沛的溪水流入太平洋,又隨著海浪拍岸洄流氣勢磅礡的景象,老花蓮人稱之為「洄瀾」,久之以閩南語發音漸漸演化為「花蓮」這個名字,足見花蓮溪對於東岸居民的時空意義。
「花蓮溪」隸屬中央管河川,流域涵蓋花蓮中北部,匯集光復鄉、萬榮鄉、壽豐鄉等行政區內主要河川,最後匯流木瓜溪由吉安鄉注入太平洋。花蓮溪自源頭至出海口流域廣闊,生物資源與人文活動豐富,也因此沿途接收各項人類生活中未妥善處理而流入溪流中的廢棄物。
溪口生態豐富,尤其在河海交界處大量的洄游性魚苗聚集,吸引了不少捕鰻人前來聚集,每年11月鰻苗捕撈漁期開始,溪口三角沙洲便開始長出一棚棚的藍白色工寮,到翌年2月底之前,夜晚前往花蓮溪口都可看到戴著頭燈、身穿涉水褲、手持三角型手叉網順浪捕鰻苗的經典畫面。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長期在花蓮溪出海口進行環境教育活動,帶領民眾認識人文地理,除一般淨灘外,自2012年開始搭配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表格進行長期的海洋廢棄物監測。
從歷年累積記錄來看,每年都以玻璃瓶、寶特瓶及免洗餐具數量最多,其中玻璃瓶每年撿拾數量都在1000個以上,尤其2014年更高達1800個,十分驚人。另外免洗餐具、寶特瓶及菸蒂數量也相當多,單就數量最多的垃圾種類與長期觀察陸域活動推測,花蓮溪口的垃圾變化與河海交界的季節性捕撈活動活動息息相關。為了進一步求證,在2018年末開始透過以劃定固定樣區採集的方式累積數據,進一步統計分析垃圾的種類與來源,透過數據支持,希望進一步能提供給地方政府實質的建議,在溪口廢棄物管理上更有效率。
花蓮溪口五大樣區位置
目前採用的研究方法如下:首先在溪口劃出固定樣區,樣區長50米,寬5米;每個月淨灘時固定在這五個樣區操作,依照垃圾可能來源做為樣區設定依據,靠花蓮溪側可能承接從河川沿岸流域來生活垃圾,設定2個樣區為溪1及溪2;靠海側可能主要與漁業活動較有關連,設定2個樣區為海1及海2;中央部分選定一塊區域,一方面作為對照組,也同樣觀察此區塊垃圾種類及數量是否有月份變化。
各樣區1-6月累積垃圾數量
累計目前1至6月結果,在垃圾數量上以海2累積垃圾數量最多,主要組成為菸蒂、寶特瓶及玻璃瓶;其次為溪2,組成則以塑膠提袋、免洗餐具及家用水管等塑膠碎片居多。
初步就垃圾種類來看,海側及溪側垃圾來源不同,推測海側垃圾來自捕鰻苗漁民在捕鰻活動時利用吸菸、飲用保力達B提神後,隨手丟棄菸蒂及瓶罐;溪側則可能由於上游垃圾未妥善處理造成,因此有較多塑膠袋及免洗餐具,但在溪2樣區附近同時也觀察到許多工寮搭建,這些看似溪流上游活動造成的垃圾,也有可能是捕鰻苗的漁民們在休息時間用餐後留下。
![]() 捕鰻季時溪口全貌 |
![]() 七月初時溪口全貌 |
在上圖可以看到在6月底之後,漁民用來休息的工寮幾乎都拆除了,顯示下半年到11月前,溪口已無大量捕撈漁業活動,之後只要持續監測溪2樣區內垃圾組成變化,就可釐清來源究竟是上游帶來或是漁民留下。
各樣區1-6月累積垃圾重量
另外就累積重量來看,溪2樣區的累積重量甚至還略高於海2,主要是因為溪2垃圾組成中有許多塑膠水管,所以雖然垃圾數量較少,但因重量體積不同,整體需處理垃圾量一樣不可小看。
花蓮溪出海口在107年5月已公告為國家級重要濕地,保育位階提升之餘,溪口的垃圾問題也長期困擾著各方相關的行政機關。最常接獲民眾舉報垃圾問題的花蓮縣環保局也曾經針對該區域進行調查,與本會初步觀察的垃圾來源和數據相去不遠,可見魚苗捕撈業者未來在花蓮溪口的行為管理將會是重要的關鍵。然而海濱、溪口的垃圾問題最困難的是無法在第一時間對行為人開罰,若沒有足夠的證據,環境稽查單位的罰單就會算在土地所有人及管理機關頭上--以花蓮溪口來看,河川地為第九河川局管理,所以便會產生「A機關向B機關開罰」的窘境。
對此難解的現況,若無各機關橫向合作的覺悟、開啟民眾溝通及由下而上政策參與的有效機制,並且讓民眾了解海洋廢棄物所造成的嚴重問題即直接的產業衝擊,這些情況仍然無法改善,造成國家資源浪費、垃圾持續棄置,而最終直接受害的還是生活在溪口海濱的動植物和海洋裡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