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知道,現在的海洋是什麼模樣?」忘了是哪個夥伴曾經這樣說。這個疑問看似簡單,然而一旦細究就會發現,它超出了我們既有經驗對於「複雜」與「困難」的理解。
若不是抱持著這個疑問和好奇,也就不會有2018年「島航計畫」的啟程,也不可能有《黑潮島航》這本書的創生。時隔一年,曾經一同在島航計畫的海上、陸上紀錄、調查、觀察了十六天的夥伴們,帶著被海鳥、鯨豚、海鹽、浪湧與船隻充分浸淫醃漬過的靈魂回到日常生活中,卻再也回不去了。
可能的「症狀」可能會發生在某個凌晨三、四點,突然睜開眼擔心沒趕上航行集合的時間,在一陣漆黑中摸索著穿上衣褲準備出發到碼頭....才突然意識到「啊!島航已經結束了!」再度帶著安心夾雜著小小的失落回到夢鄉。又或者坐在電腦前總是想起海浪晃蕩的節奏,時時回放海上回看島嶼邊緣的記憶,遠望窗外時總有那群鯨豚背鰭浮現猛然噴氣的錯覺;當然後遺症也許有點麻煩,在海上看過近八成的航程都有塑膠海漂垃圾之後,回到生活日常中所有的選擇被重置,不再能隨心所欲地採購或使用大批量的一次性用品,也開始對材質是否含有塑膠而斤斤計較——這些顯性或隱性的「症頭」彷彿是來自大海的標記,也許我們是一群被海神俘虜而「標放」的海人,身上帶著可被循線追索的印記。
空拍小多拖行Manta 網的畫面
於是島航之後的一年來,陸上的航行沒有停止過。
我們將海上帶回來的每一罐樣本、每一顆塑膠微粒、每一片雲朵、每一頭鯨、每一張地景的剪影、每一條山脈的肌理、每一條河川的眼淚、每一波濺起的白浪、甚至是每一顆結晶於手臂上的鹽粒、每一滴陽光下滴落的汗水,都小心翼翼地收藏、整理、摺疊、分類、分析、編排、重讀附誦、細細檢驗,再重新組合成展覽、講座、影片、報導、調查報告...等形式,向陸域的朋友們全面開展——終於最後,從大海深處千呼萬喚始出來、集合眾人之筆之眼淬鍊而出的作品《黑潮島航》終於準備好與大家見面了!這是來自海洋的,一群海人極其慎重而充滿期待的作品,我們想要展現的不僅是海的豐美,也有它的傷痕。
「潮是科學,黑是詩。」作家吳明益曾經這樣形容陸上黑潮,而這正是《黑潮島航》的基調,既科學又人文,以文學家之筆、科學家之眼以及航海家的氣魄,透過文字、鏡頭、畫筆、儀器和身體全方位感受著大海,瑰麗的旅程中時時閃現著身而為人的省思。
也許「島航」根本就不應該是屬於少數人的壯遊,而是身為海島子民普及的生命經驗——我們夢想著有一天島上的人們跨越陸地的邊界,坦率自然地走向海洋母親的擁抱,自在悠遊其中。如果你心裡的那座海洋正在翻攪著、召喚著你,不妨就將《黑潮島航》視為前導書,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海洋記憶吧。
《黑潮島航》,黑潮X大塊文化2019重磅出版
黑潮執行長張卉君、作家吳明益、畫家王傑、導演簡毓群以及眾多攝影師、工作團隊,一趟融合科學家之眼、文學家之筆、航海家氣魄的島航壯遊!
紀錄片導演簡毓群歷時一年剪輯,完成了這部記錄島航的《如果海有明天》,在12天的航程中突顯臺灣海洋環境「日常現況」的驚人衝擊。
BD+DVD #雙碟限定版 #只有250份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冠廷/ 台客劇場導演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邵廣昭/ 黑潮基金會董事
柯一正/ 導演
柯金源/ 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徐承堉/ 湧升海洋創辦人
夏曼.藍波安/ 海洋文學家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致推薦!!
>>點我試閱
限量預訂方案(點連結看詳細內容)
方案A:《黑潮島航》書+速寫明信片
https://pse.is/PREKA
方案B:《如果海有明天》雙碟限定版+速寫明信片
https://pse.is/PREKB
方案C:《黑潮島航》書+《如果海有明天》雙碟限定版+速寫明信片
https://pse.is/PREKC
*《黑潮島航》書籍預計於8月底上市,待相關品項到位,黑潮將會依捐款順序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