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記者潘欣中/攝影
聯合報 記者潘欣中/屏東縣報導
還記得2014年天馬牧場河馬「阿河」在運送過程摔出車外、重傷流淚死亡的揪心畫面嗎?當時圈養動物是否受善待的議題受到關注,而屏東海生館17年間陸續引進10隻白鯨,但7隻先後死亡,引來動保團體痛批海生館以教育之名引進白鯨,卻當搖錢工具。近年,館方邁開實踐動物福利腳步,讓白鯨「不只吃飽、還要活得快樂」,對僅存3隻白鯨全方位照護,並宣示不再輸入保育類海洋哺乳類動物;動保團體欣慰之餘也感嘆「牠們沒有白白犧牲」。
2002年住進屏東 單日3萬人爭睹
白鯨是華盛頓公約組織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屏東海生館2002年以教育和研究名義,先引進6隻俄羅斯白鯨寶寶,還對外徵名,轟動一時,曾單日3萬人入館爭賭超可愛的白鯨寶寶,但其中母白鯨「伊娃」抵達4天後就因神經緊迫死亡,另一隻「露比」也因白血球指數偏高,2個月後死亡。
2006年海生館在保育團體抗議聲中,再引進4隻白鯨,但2008年、2009年又分別死亡了1隻和3隻,其中一隻「寶貝」是因莫拉克颱風期受到驚嚇,拒食而死。2014年白鯨Blue因亞急性敗血症死亡。
館內7隻白鯨先後死亡,剩下2公1母,海生館召開檢討改善會議,動保團體強烈抨擊館方飼養環境和照護能力有問題,以教育研究名義引進,白鯨卻要從事商業化展示和表演,雖然早期高人氣的餵食秀已停止,但人工圈養展示,根本是害了無辜的白鯨。
人工圈養不比海洋 7白鯨先後病死
「人工圈養再怎麼改善,永遠比不上海洋遼闊」,海生館長陳啟祥說,經歷7隻白鯨犧牲,海生館也體認到,海洋哺乳動物的家在海洋,不是任何人造水缸,海生館作為傳遞正確海洋生態保育觀念的機構,去年底推出白鯨特展,也宣示「不再輸入保育類海洋哺乳類動物」、「不以人工授孕方式繁衍後代」,現存3隻將是海生館的末代白鯨。
海生館獸醫李宗賢說,動保團體質疑鯨豚原本在立體無限的水域生活,從引進台灣、到勉強把牠們養在小水池中,是否恰當仁智互見,但既然當初請牠們來「作客」,如今館內僅存的3隻白鯨,就要好好禮遇,營造更舒適的環境,不是吃飽而己,還要讓牠們感受人類愛的關懷和照護,藉由與鯨豚互動進行生態教育,而非只是展示而已。
僅存3隻鎮館之寶 照顧無微不至
7隻白鯨的死因,專家研判可能因環境壓迫導致免疫力下降發病,且白鯨智商約是人類7歲,每隻個性有別,館方針對剩下3隻白鯨,照顧可說「無微不至」,飼養池保持最佳水溫和水質狀態不說,每天餵食約20公斤魚料、定期初、高階身體健檢,透過訓練互動和別出心裁的玩具,滿足生理需求並讓行為豐富化,期望達到「免於饑渴、不適、傷病、恐懼、能表現自然行為」的最高等級動物福利。
海生館也調整照護團隊整合獸醫、生物學家、生殖生理學家、營養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等跨領域專業,每天觀察記錄並彙整最新科學知識,擬出照護手冊且派專人照護;助理研究員唐川禾說,隨著社會對動物保護價值與觀念的推進,民眾對水族館展示大型海洋哺乳類生物有正反意見,也衝擊館方持續反思、提升照護,如今整合多種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動態照護工作,每天都是新挑戰。
動保界:請讓大家看到牠們活得快樂
屏科大獸醫系教授吳永惠說,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現把動物福祉列為要項,既然白鯨引進了,原來目的就是教育研究,現在給了牠們動物福利免於恐懼、饑餓等6大要求,館方可以讓大眾知道,「我們除了給動物吃飽外,還做了什麼照顧上的努力,讓牠們活得快樂」,也讓民眾知道,牠們為什麼來,為什麼可以在這邊、過得好不好。
長期關注白鯨動物福利議題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說,不管當初是如何把10隻白鯨引進來,重要的是透過這麼多錯誤或傷害,在裡面學到什麼,當初的環境設施和飼育技術都不足,沒有充足準備就引進,館方反思重視動物福利且宣示不再引進,白鯨沒有白白犧牲;鯨豚等大型海洋哺乳類動物被人類圈養的歷史超過百年,歷經無數死傷和觀眾體驗短暫的快樂後,希望大眾了解牠們的家在大海、不屬於人類。
UDN聯合新聞網完整報導: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424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