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潮遶島回來了。
因為遇上第一波梅雨鋒面,提前於5月30日啟航的「島航計畫」,終於在昨(6/10)日下午順利完成遶行台灣島一周的航程與調查任務,返回花蓮港。共計12天的旅程中,梅雨、低氣壓和颱風的動態時時考驗著島航團隊的應變能力,考慮在有限的時間和調查任務需要平穩的海面等條件,航程也隨著每一天的氣象條件而有所調整。
島航計畫第一階段檢測點預計為43處,尚有第二階段(彰化伸港到嘉義布袋)4個檢測點、和此行因氣候影響無法前往的蘭嶼3處測點仍待完成。此外,航程中臨時增加3處的檢測點,共計檢測了41個點位,計畫完成度高達九成;而島航團隊也將於近期補做後續調查,讓藍色國土的資料數據得以完整呈現。
這次航行重要的檢測項目為塑膠微粒、海水溶氧與水下聲景的紀錄,在台灣海域採集的水樣、撈上來的塑膠微粒數目與成分尚待進一步的分析,並於年底提出更進一步的報告。但在航行中的初步觀察,可以看出台灣西部海域與東部海域的差異,除了地景截然不同之外,西部海域在人為活動、居住密度、沿岸產業、垃圾量和溶氧量的數值都呈現較高的現象,尤其是航行到曾文溪出海口以南的檢測點,保麗龍發泡成分的微粒明顯增多、二仁溪出海口之後的後勁溪、高屏溪等重要河川,溶氧數值也有明顯飆升,海域油污和潮界線上聚集物質的成分也相對濃稠,團隊在高雄港近紅毛港外海甚至發現了一條散發著臭味的泡沫潮界線,綿延長達近一公里的區域,當日島航團隊馬上進行採樣並送交海保署做進一步成分化驗。
本次航行中,海上的廢棄物也是這次航程重要的紀錄對象,雖然整個台灣海域航行中都有漂流垃圾目擊的紀錄,但特別在深澳、潮境、高屏溪、後勁溪出海口、小琉球外海、東吉島北面幾個測點的周圍海面,垃圾量的分佈和密度明顯增加,尤其是西南海域在高雄外海的垃圾量突然增多,並以家用垃圾、一次性垃圾、保麗龍、寶特瓶、塑膠袋、漁業用漁繩等垃圾較明顯;澎湖外海南方四島區域沿岸堆積大量保麗龍與寶特瓶垃圾,採樣時水體內含黏稠感,在清洗網具時,不明的附著物也較多。這些初步的觀察,顯現出海洋正在面對的問題十分嚴苛,推測除了洋流將沿岸垃圾聚攏堆積的現象之外,恐怕也與岸上人為活動密度有正面的相關。
這次特別加入島航團隊,負責水下聲景採集的台大生演所準博士余欣怡也歸納,整段遶島檢測航程中,在東北角聲測點的生物聲音較為豐富,有錄到魚類和槍蝦的聲音,到中部海域測點時生物的聲音較沈寂,推估也許和砂質地形生物型態有些相關,同時西部海域的船隻聲音也較多。這段航程中除了海鳥之外,生物的遭遇也包含魟魚、海龜、瓶鼻海豚、偽虎鯨、花紋海豚、飛旋海豚等,都為藍色國土的生物目擊資料留下珍貴的紀錄。
「島航計畫」的任務並不會隨著第一階段的航行而結束,針對各區域檢測點的分析與判讀是接下來重要的工作,更進一步的檢測結果預計在今年底發布。
航程中除了重要的海上任務之外,作家吳明益和畫家王傑亦持續在海上寫作、畫畫,未來文章與繪圖將以展覽及出版的方式,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下半年,黑潮預計將舉辦二十場次台灣各地的分享講座及行動展,歡迎對島航有興趣的朋友們持續追蹤黑潮臉書,記得報名參加。
海洋是大家共有的資產,這次的島航計畫運用有限的資源,以民間團體自發性的籌辦並進行檢測,盼能喚起台灣民眾對海洋的關心,也呼籲公部門相關單位應對於廣袤的藍色國土投入定期監測和相關研究的資源!!
💪邀請各位朋友一起成為黑潮的槳
https://pse.is/SAA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