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門凝結的生態軌跡:抹香鯨Photo-ID資料庫建置

王俐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2021.07.25

  抹香鯨,太平洋賜予賞鯨船的大獎,也許幸運的你看過牠在海面上呼吸換氣,或曾拍攝牠露出水面,龐大的頭部與身體,或令人屏息以待的、舉尾下潛的那一刻。

  抹香鯨可不像花蓮港周邊常見的海豚一年四季都容易遇見,近五年來的目擊率僅有2.3%,下圖顯示賞鯨船遇見抹香鯨的月份,主要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這樣的盛夏時光剛好是觀光旅遊的旺季,熙來攘往的人群之中,出海領受過大獎的你,絕對是海神眷顧的幸運兒。

近5年抹香鯨目擊月份紀錄
近5年抹香鯨目擊月份紀錄

  抹香鯨有幾個明顯的特徵不容錯認,例如左斜45度的樹狀噴氣、在海面緩慢游動或漂浮的樣子,像是海上漂流的巨大神木,而下潛前,抹香鯨弓身舉尾的時刻,是攝影師能夠以光留下尾鰭的關鍵一瞬,因為每隻抹香鯨的尾鰭外觀都如人類的指紋獨一無二,利用Photo-ID(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可以逐一比對不同時地的影像,以進行個體辨識。

KU_PM008,花小清,攝影者:江文龍船長
KU_PM008,花小清,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年8月9日

  黑潮自2010年起展開花紋海豚Photo-ID個體辨識的工作,至今長達十年,已辨認出的花紋海豚個體逾400隻,2021年春季,黑潮開始建立抹香鯨的Photo-ID資料庫。

  過去傳統的檔案處理方式,容易產生資料重複、缺乏效率與彈性,以及無法共享的問題,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可以減少資料重複儲存,確保每個使用者可以看見最新的進度,並維持資料的整合、簡潔、一致性,達成資料標準化、得以共享的目的。關聯式資料庫(Relational Database)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的資料庫型態,將不同的二維表格(Table)建立相互關聯,以存取並管理資料,黑潮的抹香鯨Photo-ID資料庫,即是使用關聯式資料管理系統(Relational DBMS, RDBMS)。

  而資料庫的血肉,來自於多羅滿賞鯨公司的江文龍船長,船長自2010年開始協助黑潮累積花紋海豚的個體影像資料,在海上以單眼相機紀錄鯨豚生態,至今抹香鯨Photo-ID資料庫仍依賴著江文龍船長才能成形。我們在船長近十年所拍攝的照片中,搜尋抹香鯨的身影,依照時間與群次分類後,再透過電腦螢幕,開始從2020年的影像檔之海當中辨認抹香鯨不同的個體。除了相片的分類與裁切外,資料庫也包含了個體與群次各別的表格資料,如座標、時間、編號與特徵、已知尚未被辨識的個體數等等,未來逐年往回處理檔案時,歷年數值與文字資料皆可進入資料庫程式,以累積臺灣抹香鯨相關研究與調查的基礎。很幸運的,去年照片的質與量讓我們達到了辨識10隻抹香鯨的目標,其中,編號KU_PM008的個體,是資深解說員們已經識得的,被親暱喚作「花小清」的抹香鯨。花小清的尾鰭左右各有大的缺刻與明顯的孔洞,相信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出下方照片共同的尾鰭特徵,至於花小清與黑潮解說員的故事,可能要到親自來到太平洋上才有機會聽聞了。

KU_PM008,花小清,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年8月9日
KU_PM008,花小清,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年8月9日

  除了花小清,另外兩隻抹香鯨在花蓮海域停留的時間較長,因此也特別引人注目,分別是編號KU_PM005與KU_PM006的個體。005自7月22日被拍攝到後,7月28日、9月9日也被船長拍攝記錄下來,而006同樣分別在7月28日與9月9日被拍攝到。

KU_PM005,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年9月9日
KU_PM005,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年9月9日

KU_PM006,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年7月28日
KU_PM006,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728

  KU_PM004則有特殊的傷痕,從下方照片中可以看見牠的尾鰭上有兩道如縫線般的白色疤痕。鯨豚身上傷口的成因有很多種,自然與人為的兼有,自然的緣由如鯊魚、同伴間的打鬥,或由獵食過程中產生,而人為的影響主要來自人類在海上的經濟活動,如漁業、航運,漁網纏繞、螺旋槳切割會致使鯨豚受創,嚴重甚至死亡。目前我們還不清楚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特殊的傷口。

KU_PM004,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年7月7日
KU_PM004,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77

  以黑潮的Photo-ID計畫而言,鯨豚照片的質與量,對工作過程與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影像亮度不足、模糊,或拍攝時距離鯨豚太遠,或個體的照片數量稀缺,是進行個體辨識主要的難題。而黑潮所累積的「角度完美」的珍貴影像,絕大部分來自江文龍船長,船長在海上的時間,比任何一位黑潮解說員都綿長,太平洋之上的鹽分、高熱與光,恐怕煉鑄了他執起單眼的精神,沒有船長持續多年的拍攝,提供美得令人驚訝的照片,抹香鯨資料庫不可能建立。

KU_PM002,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年6月16日KU_PM002,攝影者:江文龍船長,2020616

  人類自大規模的捕鯨年代至今逐漸重視鯨豚保育,對抹香鯨的瞭解仍然有限,臺灣賞鯨產業視其為重要的明星物種,而國內抹香鯨的少量研究主要在於聲學領域,因此黑潮沒有理由不建立、累積抹香鯨的基礎資料,未來Photo-ID資料庫也許能夠讓我們進一步窺探抹香鯨各別的身世、增加其社會網路與棲地利用模式的分析。

  最後,Photo-ID計畫的開展與持續,必須深深感謝黑潮一路以來的夥伴:多羅滿海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與提供照片的江文龍船長、解說員陳冠榮與沈瑞筠,以及支持本計畫的指導單位:花蓮縣政府、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延伸閱讀

抹香鯨的兄弟情 / 余欣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