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話題。潮界線講座」邀請到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陳俊堯老師,專長為微生物學、生態學、魚類病理學等,著有《值得認識的38個:細菌好朋友》和《細菌好朋友2:超越人類的35種細菌生存絕技》兩本科普書籍,平時對於教學總是導入很生動的比喻,讓學生深入淺出了解細菌奧妙之處,從今日看到很多俊堯老師教過的學生上線敘舊,就不難看出老師教學上的用心,開啟學生認識並擁抱更多有趣的生命科學故事。
而教學之餘,在國語日報社力邀下,老師還致力於「細菌特搜戰隊」專欄寫作,記錄下一篇篇讓大人、小朋友都能請清楚了解各式細菌獨有特性及故事,(FB搜尋國語日報讀享會-【#細菌特搜戰隊】)
而如何艱澀的微生物知識轉變為小朋友易懂的故事,老師給個「簡單化」及「給幫助」口訣,用劇情故事「簡單化」包裝「幫助」他們想像及理解,說完便舉個例,「Rosenbergiella細菌只能在50%SUCROSE下生長且花粉、花蜜、昆蟲上分離到,證明係透過昆蟲傳播」如此咬文嚼字,有讀但沒有進入腦袋;若換個說法「花花菌在6倍全糖珍奶裡也能活,且常搭昆蟲公車到下朵花玩耍」,一時之間,彷彿細菌都活了過來,也更加印象深刻!
另外也點出盲點,大家常以為把速度放慢、句尾疊字可愛地對小朋友說話,就可以讓他們把資訊聽進去放入小腦袋瓜;其實不然,清楚邏輯表達透過故事性簡單化包裝,讓他們感同身受才是關鍵。
接著傳授四大心法「安心上路」、「別當娃娃」、「只留隻手」、「借屍還魂」,而在農曆七月間初次聽到這般說法,超應景的口訣果然引發大家好奇心(笑)。
📌「安心上路」--解釋到聽者安心,他才會繼續聽你講下一個
📌「別當娃娃」--你的解釋裡不要再跑出需要被解釋的名詞(比喻像俄羅斯娃娃一直複製蹦出來)
📌「只留隻手」--不是上課,不用把你知道的都講完。
📌「借屍還魂」--召換生活經驗來還魂
聽完超有感,常常聽到有人解釋一些事情,愈聽愈糊塗,原來是敘述複雜化而不自知,另外「安心」這件事也很重要,「心安了,更多故事才能被聽進去」,老師舉例「光合作用」若用「植物細胞以光能產生氫離子濃度梯度後合成ATP,再用ATP固定CO2成醣類機制」,解釋完有種有聽沒有懂的窘境;若聽眾非研究人員,可以就「功能」導向說明:「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轉化成養分後開支散葉」,說明目的就達到了! 另外也舉了許多用過的經典例子「死海鹽34%NaCl」可比喻「海水10倍鹹」、「細菌趨化性」可想像「在夜市循著香味找尋雞排攤」、「數量感應(Quorum sensing)」可請大家「閉上眼睛捷運上猜人數」等...會有更多共鳴,進而激起興趣去深究他。
隨後來到了小試身手,透過黑潮解說員們提供艱澀的海洋鯨豚科學題目,大家腦力激盪一下,有夥伴就提出「趨同演化」:一個北部人和一個南部人,彼此不認識,但都喜歡吃甜食,時間一久,最後兩人都是甜食控。
另一夥伴回應「齒鯨的回聲定位」:牠們的聲音就像是魯夫橡膠手臂,伸出去以後碰到東西,就可以知道這東西距離自己有多遠。
老師也補充他的觀察「湧升流」:從海底往上衝的海水,可想像「味噌湯+煮開水」,的確滿有畫面的!有股水一直翻攪上來冒泡的感覺耶!!
最後老師補充兩個有趣的故事「起司上的真菌」與「海底毛毛蟹(Yeti Crab)與莢膜甲基球菌」,起司上的「真菌」會讓起司加速熟成,這當下,細菌剛好透過真菌鋪好的營養高速公路,延菌絲移動,是某種有趣的配對關係,也稱有些真菌是「造橋鋪路的大慈善家」呢!另外海底毛毛蟹(Yeti Crab)聰明地把菌養在手上,帶去熱泉噴口附近養肥它,長出更多的莢膜甲基球菌,讓毛毛蟹能夠飽餐好幾頓。說完也鼓勵大家自己可以創造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有趣故事。
而延伸身為海島國家的我們,有很多海洋研究成果非常有意思,只是略顯艱澀的學術語言,無形阻礙了我們進一步認識這有趣的故事結果,若能集結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許可以建立屬於台灣獨有的海洋故事庫,會相當有意思的。看到這裡有激起你當起公民科學家說故事的意願嗎?歡迎聯絡黑潮分享你的想法。
------------以下補充資料--------
聽完演講,上網收尋了一下老師的文章,其中跳出「人帥益生菌,人醜大腸菌」這樣講對嗎?
這是俊堯老師PanSci泛科學出的其中一篇文章,出現這聳動的標題,確實吸引我看完整篇,其中副標給了「細菌絶不會加入外貌協會」來破解迷失,裡頭提及:「這個人帥人醜居然也可以牽拖到細菌,不知道細菌是最不重視外在,還是最不在外形上講究的族群嗎?想看到細菌的臉長什麼樣,一般的顯微鏡還辦不到,得動用到電子顯微鏡放大個數上萬倍才可以。但放大以後的細菌長得帥嗎?跟你講個秘密,大部份的細菌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要不長得像嘟嘟好香腸(短桿菌),要不就像一粒粒的魚丸(球菌),每隻都長那個樣,老實說看了挺無趣的(或看了挺餓的)。益生菌或是大腸菌,長得都差不多,細菌是絶不會加入外貌協會的!」
並在文末幽默地回應:「在大家眼裡,大腸桿菌跟益生菌最大的不同,應該是你得花錢買益生菌,但是每個人的肚子裡都配備了自己的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早就適應在我們的小腸裡的生活,也在小腸裡成為優勢菌群。」
以上都是很好的轉化素材,可以用容易消化的語言來閱讀,開啟對新事物的興趣,再次感謝老師分享四大心法,去年剛完成解說員訓練的我,期待未來可以多運用生活與解說之間,催化出更多有趣的海洋鯨豚知識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