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Photo-ID苦──飛旋小明的足跡史與框列者

陳冠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2021.12.23

嘴尖戳破水面的瞬間,那背鰭上的「匚」字形缺刻,是小明!

  「小明!是小明欸!」船上的小朋友喊著。「沒錯!就是他,背鰭有一個『匚』形的缺口,他就是小明啦!」我接著幫大家再次確認,他,就是我們的飛旋鄰居──小明。

  那年是我第一年擔任海上解說員,隨著船隻出港就好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海上所有的事情都令我著迷,尤其是鯨豚,儘管是同一個種類,但是每天的相遇都不同,不同的陽光、不同的水色、不同的個體,我試著把每一個瞬間都用相機記錄下來。

  這一天海水湛藍且清透,水面下一隻魔幻的飛旋海豚即將浮出水面,我急忙拍下嘴尖戳破水面的那一刻,還有背鰭上那個不能忽視的「匚」字形缺刻。「這是小明欸!」當我展示這張特別的照片時,另一位跟他熟識多年的解說員湯湯很自然的認出他來。原來,他有名字,叫做「小明」,原來,我們有機會在海上遇見同一隻海豚。

花蓮海域 飛旋海豚-小明小明豚游,不知道加速要去何方?

  「那隻好像是小明……」我說,旁邊的船員立刻說:「你每隻都嘛小明!」人就是這樣,當有了線索以後,就會不斷地拽著這條線,拉起來的,彷彿就是答案。我必須承認,我的眼力跟討海人比起來差得太遠,單憑肉眼要辨識出誰是誰,真的太困難了,「看久就看得出來了啦!」船長說。但我才出海幾個月,怎麼跟船長比?凡是有缺刻的,先拍再說,用相機把畫面定格,回家再慢慢用照片比對他們的身份,「不是!」、「不是……」,形狀差太多了,先放到一邊,畢竟背鰭有缺刻的飛旋海豚不只小明而已,有的是缺刻很像小明,但又不是,所以就取了「甲小明」、「小明a」這種代號;也有一組是背鰭邊緣像是被挖了一杓冰淇淋,缺刻像「C」的「大C」、「小C」;還有一組是「V」字形的「大V」跟「大V+」,不過也有一些是不太常見,沒留下太多影像,就也沒有特別去命名。

花蓮海域飛旋海豚

  出海次數多了,累積的照片多了,總會在螢幕上遇到老朋友:「真的是小明!」很是開心,但又有些失落,畢竟在分離之後才知道,今天我們又相遇了。

  從花蓮港出海,發現鯨豚的目擊率超過90%,其中以又以飛旋海豚的發現率最高,¹ 但有時候見到的不一定是飛旋海豚,甚至也有10%左右,是沒有發現鯨豚的航次,也就是槓龜。槓龜並不可怕,出海出多了總是會槓掉,但最可怕的是看不到盡頭的槓……老船長沒有做過科學研究,但是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每年總有幾個禮拜,海上所有的海豚都會不見,沒有人知道他們去哪裡,過一陣子又會回來。令人不禁好奇,他們去哪了?但我更想知道,小明去哪了?

  這兩年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從石梯港出海做鯨豚調查,海鯨號的年輕船長阿潔的眼力非常好,老遠就能發現鯨豚的線索,而且還能比我們早很多發現特殊的鯨豚,幫助我們更快的鎖定重點觀察個體:「欸!那隻看起來怪怪的喔!背鰭有破洞喔!」那時他還沒聽過「甲骨文」²、「小明」、「大V」這些多次在海上邂逅的對象,但說來也很神奇,通常船長喊的時候,多半都會能在Photo-ID資料庫裡對得上。「小明!」小明竟然游到水璉來了,這是第一次在花蓮港以外的範圍目擊到小明,而且旁邊還有一隻背鰭也有缺刻……像是一個大大的C字形,這不就是「大C」嗎?原來他們不只在花蓮港混在一起,到了水璉也混在一起,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好兄弟聯盟嗎!而且不只一次看到小明跟大C在混在同一群裡,交情之深,就連追女朋友也是一起追,絕對是換帖的兄弟關係!但是偶爾小明跟大C也會分開,反倒是小明系列會一起出現,包含「小明」、「甲小明」、「小明a」,也都是好幾次被我們發現聚在一起,不知道在密謀什麼。而跟小明分開的大C,曾經看到他跟大V還有大V+混在一起,可是沒有見到太多次,到底是不是第二個小團體,還要等下一次出海調查,看看會不會再跟他們相遇了!

飛旋海豚小明和大C
小明和大C以及其他飛旋海豚,正在爭奪交配權。

  我極度的懷疑,他們之中一定有一隻是母的──大V+,但這個懷疑直到這兩年才比較肯定,大V+身邊帶著寶寶,而且不只同一天,在不同的季節和航班,許多解說員都看到、拍到這對母子對,也曾經見到小明、甲小明、大V+同時在一個群體裡,但是沒有看到有搶親、交配的行為,所以孩子是誰的?很難說啊!

花蓮海域飛旋海豚_小明、甲小明、大V+同框出現
小明、甲小明、大V+同框出現。
(夏尊湯攝影)
飛旋海豚大V+和寶寶共游
大V+和寶寶共游。

  今年夏天,在新社的外海看見好幾個激烈的水花,一小群飛旋海豚正在搶親,熟悉的缺刻再次出現在眼前,被我們框列的追蹤對象,又有新的足跡了。

飛旋海豚小明足跡史與框列者
飛旋小明足跡史與框列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