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海洋綠洲──花蓮鯨豚生態保育計畫

2021.12.23

  今年春天在影音平台上映的《海洋陰謀》紀錄片,導演Ali Tabrizi在層層探索漁業、認證、養殖、污染、人權等議題後,最終將永續海洋的盼望導向「不要吃魚」的論點掀起熱議。片中從漁業混獲的議題,直指現況的漁業活動是消耗海洋資源,以及對海洋生態的殘害。

  混獲議題中,鯨豚是備受關注的動物,即便在臺灣也是如此。根據海洋保育署2021年前三季的鯨豚擱淺救傷報告統計,鯨豚擱淺通報總計107隻,其中約半數個體過於腐爛無法鑑識死因(約佔55%),餘下個體有31隻死亡原因與人為活動有關(佔近30%),主要是漁業混獲,以及少部分的船隻撞擊。

  顯見漁業活動與鯨豚保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衝突。或許「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也因此「不要吃魚」乍看之下也是海洋永續的方式之一,但除了漁業之外還有航運、遊輪、能源等也都直接影響著海洋,甚至在陸地上的經濟發展也無法避而不談。

  就各項數據資料看來海洋的生命力確實在下降,而對海洋造成傷害的正是人類的活動,但若因此採取隔絕人與環境的管理策略,雖然看似理想實則忽略了人們的自然情感,人們對於其他生命和環境的關愛,親疏遠近皆有別,而能夠使人付諸行動的往往是心中那條bond所連結的事物。所以,黑潮始終相信能夠創造海洋永續的關鍵,也可以是人們的行動。

  讓人與海洋之間形成強韌的bond是邁向永續的契機,即使這條路遠比禁止還漫長,卻始終值得黑潮付出行動去追尋——讓海島子民一起創造與海共生的海洋綠洲。

  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因為愛海、愛鯨豚而齊聚在黑潮,大家執行著新年度的海上鯨豚調查計畫,一步步尋找心目中的那片──海洋綠洲。本計劃以調查鯨豚的棲地利用方式為基礎,期待為鯨豚資源豐富的花東海域,評估人類活動與鯨豚生活環境之間,理想的互動距離。友善海洋的行動有大家的支持才能促成,如果您也認同黑潮的理念,誠摯邀請您成為我們的後盾,支持黑潮在2022年繼續前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