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海岸天然林復育行動-蔡智豪 × 潮界線

劉湘湄│話題。潮界線講座記錄志工2021.12.30

洋流與風成就的海岸天然林

土地孕育無數生命,植物的、動物的,也包含人的;我們看見樹木花草怎麼建築它的堡壘,也看過猛禽鳥獸怎麼劃分它的地盤,而人類做的,是你我最熟悉不過的,在任何一片可被利用的自然資源上劃地為王,為了全人類過更好的生活,我們理當想盡辦法實踐更多的人為建設。

在聽完「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霖先生提及:整個臺灣僅存1.5公里的香蕉灣海岸線是天然形成,其餘或多或少都存在人為因素,突然有一瞬間覺得人類在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中,做了過多干擾的事。

這場講座的主題是「花蓮海岸天然林復育行動」。我從沒想過海岸線上生長的林木,怎麼了?對一般人而言,海邊有樹,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誰會在海邊踏浪時回頭看看身後的樹林從哪裡來?執行長請黑潮的工作人員拿一面小白板,畫出從海浪觸及岸邊(低潮線、高潮線)、為我們解釋暴風浪拍打點之後,才適合樹木生長,受到潮汐、風與鹽度三因素影響,前岸以海漂植物為主,後岸以榕南林帶植物為主。

我頭一次被教導樹林離海岸外緣的距離,原來是以暴風浪拍打上岸的地點來定的,這是大自然的力量來決定的,如果在高潮線附近長了小樹,也會因為一次鹽分滿點的暴風浪侵襲,使它失去生命。

海岸邊的樹,原本是洋流與風帶來種子而長出來的,不過,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日治時期,人們發現自己能做得更多時,大量砍伐這些自然林木,刻意栽種一整片看來整齊可維護的木麻黃林。如今,越來越多的木麻黃林衰敗,政府種植更多樹木想取代木麻黃林,而這些樹木壓縮了天然種子的成長空間。

人為造林會不斷地重複樹種衰敗的問題,因此需要不斷地重複作業,而墾丁香蕉灣的自然海岸林提供了一個師法自然的機會。在香蕉灣原始林,自然生長的林投樹阻擋了海風,使後面的欖仁、黃錦都長起來了,也發現指標樹種豆樹的存在。在花蓮和仁車站也有一片原始林,裡面是上百年的榕南熱帶林(海拔五百公尺以下)。現在協會要做的事,以海岸自然林相的成功經驗,完成花蓮七星潭海岸天然林復育行動。

如此一來,這場行動怎麼不全部交給大自然的洋流與風?協會想做的,是以自然力量來幫助臺灣海岸的天然林復育計畫,希望能在觀察、評估試驗,擴大執行後,縮短整個臺灣海岸線天然林復育的完成時間!

在講座之後,我知道自己漫步海灘時,轉身看見的那片樹林,是怎麼比我先到的,也盼望洋流與風能帶來好的消息,為臺灣這片土地長成更堅固的堡壘,取代人為的海堤、消波塊。我相信在協會的努力之下,海岸自然林復育行動是能走入我們日常的,與榕南林帶重疊的都會生活圈,也將重新學習人與自然共存的關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