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室外的力量:自然作為安放身心的所在- 阮璟雅 × 話題潮界線

黃可晴、鍾佳宇│話題。潮界線講座記錄志工2022.03.31
│黃可晴
 
  近年來因為疫情肆虐,關在家中的日子遠比住在母親羊水中的的日子還要長。然而時代就是一段改變的里程,好的時代壞的年代,都能給人造就不一樣的新思維和新創造,大自然給人的啟發也是如此。
 
  在參與講座之前,我聽過很多和大自然結合的相關活動,如:攀樹、自然瑜珈、體驗教育、大自然中的治療等。然而經過阮老師詳細的介紹後,我有了更多對人和大自然的想法。
 
  人與自然的關係若放在相互感知的觀點上,是更接近當天講座的真實性。其中阮老師所介紹的兩個故事安置少女的獨木舟環島與大學生野外獨處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因為自己曾經接觸過安置少女,能理解老師講座中所分享的感觸。我聽完覺得很感動,不單只是因為少女們可以正視自己當下的情緒,適時的感受自己情緒的轉折和變化,同時也願意改變自身的作法。
 
  「當槳斷了,回到岸上唯一的工具也沒有了。」
 
  或許這和安置少女的人生歷程很像,不斷的經歷失去、逗留,或許又會再失去。在海上漂泊的孤獨與一群人一同上岸的感覺,對於她們來說可能就是家的輪廓。家的感覺可能是這群女孩們最想求得的,但抓不住的感覺,又或是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帶來不美好結局,種種過程,如同海上漂泊的獨木舟,時而穩定、時而不安、時而堅定。
 
  「和不夠好的自己和解。」這是我在阮老師說到野外獨處時最深刻的一段話。
 
  在定義獨處之前,對於我來說一直都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總是希望自己永遠忙碌,這樣才有活著的感覺,這是我在讓自己停擺工作兩個月之時悟出的道理。我很喜歡老師說的:「放下對自己的難過、承認自己的害怕和不夠好的自卑。」曾幾何時,我們忘了去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或是慢下腳步問問自己需要什麼?雖然我沒有參加過這個活動,也不知道自己可以體會多少,但經過老師的分享,我很想試試野外獨處的感覺。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黑潮基金會辦理的講座,對我來說大自然的歸屬感和在建築物當中是不同的。因為大自然的包覆力是原本就存在,而人們需要用心體悟才有可能感受到,或許在方便、速度和華麗都沒有如建築物耀眼,但能獲得的養分和價值,是無法比擬的。
 
--------
│鍾佳宇
 
  這是一場「自然」與「心理」相遇的盛宴,自然能促進心理健康與療癒,講者阮璟雅是一位戶外工作者、諮商心理師,同時也是自然聊癒所的創辦人之一,他的工作就是提供室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戶外的體驗教育等等。大自然中的療癒經驗讓他想到:在戶外是否也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與戶外結合,形成「綠色照護」透過自然元素達到預防、治療與復健的效果,像是冒險治療、森林療癒、園藝治療等等。
 
關於冒險治療與森林療癒
「冒險治療」是透過有意圖地使用冒險工具,來引導對方朝向想要的目標改變,冒險工具可以是登山、獨木舟、單車環島、攀樹、走繩等具挑戰性、新奇、高度冒險的活動,透過了解對方的狀況思考如何介入,並讓改變發生。
而「森林療癒」則是利用森林資源,從事能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活動,許多與自然有關的資源都可以被使用,例如:森林浴、健行、樹皮與樹葉創作、精油、海浪聲、在大自然中獨處、正念冥想、團體諮商等等。
 
在自然場域發生的療癒故事
在分享故事之前,講師說到「每個人與大自然的連結都是獨一無二的」,並邀請參與者回想曾經受到大自然感動的經驗。我們閉上眼睛聽引導語,回憶這個經驗的畫面、細節、溫度、味道、聲音、肌膚的感覺,回想周遭有其他人嗎?當時有什麼心情?感受到什麼?
有的人回憶第一次在海上看到鯨魚、在滿天星斗下走向玉山主峰、攀登吉利馬札羅山、灌溉葡萄園等等。這些經驗讓人們感到療癒,內心因為大自然的豐盛美好而充滿能量、喜悅、開心、滿足、幸運,或是因為遠離繁忙的都市生活而感到安心、放鬆。
「療癒」在醫療上還不是正式的名詞,因此沒有特別的定義,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定義。而大自然療癒對大家來說,可以是在情緒低落時被大自然接納、承接,感覺與生命連結,聽到風的聲音時與遠古連結,看見壯闊的美景,換角度看經驗…等等。
 
【安置少女的獨木舟環島】透過在海上划獨木舟環島,讓安置少女學習情緒處理、重拾自信心。講者在過程中看見孩子的轉變,情緒處理從行為變成口語的表達;挫折容忍度也從原本輕易放棄變為堅持不懈。
 
【大專生的野外獨處】透過在大自然中獨處、接近戶外,將時間留給自己、走進內心與自己對話。活動中請學員拿掉手機、電腦、書、手錶等,只帶著空白筆記本紀錄內心的話語,讓學員們學習到自我洞察與練習自我和解。
 
讓療癒發生的大自然要素
放鬆、心情變好、情緒被接納、與生命連結的感動、對人生有新體悟、重拾力量時,都能讓我們感覺被療癒。以生理層面來說,大自然提供我們豐富的景觀、負離子及芬多精,調節我們的血壓、心跳、腦波等等。而主觀認知層面上,大自然讓人有與世隔絕、隱密、無限包容承接…等等的感覺,能看見不一樣的自己,放心做自己,承認自己的感受,被允許、被接納。
 
諮商室與自然搭配的可能性
講座的最後,講者提問:大自然是否能代替諮商室呢?
在日本,有森林療癒大師提供森林諮商,但是台灣因為心理師法規,規定諮商的進行需在合格的環境,因此還未能實行。而在歐美國家,有醫師開立的正式自然處方簽,可以到藥房領取藥方,如:每周到公園至少20分鐘,累積3小時等,也提供公園地圖讓民眾能就近的「接受治療」。
講者認為,大自然取代諮商室的答案是:部分可以,部分無法,必須看諮商的內容(程度、深度、時間)來判斷,或許自然療癒可以代替生活適應的問題以及輕微的精神官能症,但較嚴重的精神疾病、自傷、嚴重失眠還是要進行傳統的諮商與治療比較合適。
 
大自然與諮商室的搭配--理想國度:講者期待未來能有全新的戶外諮商空間,例如:海邊的空房改建成諮商室,讓諮商在室內發生,但同時能接觸自然資源。自然療癒能提供事前預防與事後復健,而室內傳統諮商則擔任心理治療的角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