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根綠島──從生態文化走入甜點製作──戴文櫻✖話題潮界線海島企劃

Penny Chuang、Christina Lin│話題。潮界線講座紀錄志工2022.07.29
──Penny Chuang──
 
前陣子才剛去綠島潛水,小小的綠島,友人說待三天兩夜已經很足夠,實際走訪綠島之後,環島一圈45分鐘的島嶼,跟蘭嶼比起來的確少了部落文化的特色,但總覺得每個島嶼都有自己的故事,應該不單單只有表象看到的如此而已。於是剛好看到黑潮文教基金會辦的島嶼故事講座,這週的分享者是在綠島生活了11年的文櫻,她來跟我們分享這些年來她如何愛上綠島,在島上做研究,辦旅行社,以及生活的種種觀察,光是看標題就很吸引人。
 
文櫻用視訊背景的一張自然永續漁法/鰹竿釣的照片,開起了今天的話題,第一次聽到這個漁法,只取用需要的漁獲量,只捕獲大型漁,上網搜尋了相關的影片,那年邁的漁夫們一字排開坐在船尾,輪流揮動釣竿把鰹魚甩到船上的畫面,想必看到現場一定更為震撼,居然有這種張力十足的釣魚方式。接著文櫻循序漸進地從七個層次,從生態調查階段,文化層面,職能訓練,文化延伸推廣,傳承,到生活在綠島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她開始娓娓道來所觀察感受到關於綠島的一切。
 
很怕蜥蜴爬蟲類的文櫻,因為喜歡上綠島,於是勇敢跨出舒適圈,在當地進行生態調查;因為想透過耆老了解當地的文化與他們的想法,於是想盡辦法讓不識字的長輩們參與調查;因為喜歡潛水,於是講專業和興趣結合,順勢紀錄下海底珊瑚的狀況。在和這些耆老接觸的過程,她也了解到世代間的文化斷層,有些老一輩的智慧精隨,再不記錄的話,恐怕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逝在時代的洪流裡頭,於是她利用職訓所學到的各種技能,與當地居民進行文化的交流,並舉辦活動讓更多人聊解綠島所擁有的文化資產。這是發自內心想為這座自己喜歡的島嶼做些甚麼的心情,而除此之外,關於現今充滿觀光客與外國遊客的綠島,她透過換位思考的方式,並藉由一道道充滿故事性的甜點,不遺餘力的述說著綠島的點滴,讓遊客透過品嘗,將綠島的味道烙印在舌頭上。
 
「文化是流動的」很喜歡文櫻說的這句話,所以每到一個地方旅行,我很喜歡去找當地人聊天,因為從他們口中,將常能得知當地文化的初步樣貌,再親自去走訪各條大街小巷,觀察每個小細節,這樣的好奇心,也能讓文化透過各種方式傳承下去。最後感謝文櫻的精采分享,下次再訪綠島,又是另一個全新的視野。
 
 
 
──Christina Lin──
 
戴文櫻和綠島的緣分開始於一項生態調查的工作,之後決定在綠島定居下來。待的時間長了,便開始注意到那些珍貴卻又一點一滴在流逝的文化。比如耆老的舢舨船製作技藝,比如綠島特有的鰹竿釣技法。眼看著許多文化資產就要失傳,戴文櫻藉由教育這條路將這些在地特色傳承下去,在下一代紮根。後來,傳承的同時,也藉由多元變化的方式,讓大家認識綠島,於是她選擇結合本身喜愛的甜點,讓甜點不只是甜點,而是選用綠島在地食材,用甜點說綠島的故事。
 
這一連串看似合理的時光歷程,或許最原本都是陰錯陽差來的,但在驚嘆於這當中的機緣之後,也激發出自身對於這塊土地的使命感。
 
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越在地,越國際,我們反回來想想自己的家鄉,我們對於自己的家鄉了解多少呢人、事、時、地、物,講得出多少以前跟現在呢?我們是不是也只講得出跟觀光客一樣的東西?
 
鰹竿釣、丁香魚、舢舨船、花生、魚肉粽,這些是在聽這場演講前,我都並不知曉的綠島。演講尾聲,戴老師問問大家:「你覺得你最喜歡甚麼時候的自己呢?」 我想,我喜歡聽完講座得到了許多感觸的自己,受益良多。
 
 

————

 
1認為島上一定要體會、感受或經歷的東西是什麼?
 
體會人的互動,有機會跟長輩聊天。
旗津:在輪渡站旁靜靜地坐著看大輪船經過。
 
2最喜歡的遊客行為是?
 
要有禮貌,注重行車禮儀,尊重店家。
在意環境,減少垃圾的產生。不打擾野生動物的棲地,像是特有種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3如果可以改變島嶼一個東西,會是什麼?
 
希望中央關注綠島的交通問題,例如可以有公營的、比較好的交通船。
讓食材順利進來,也改善垃圾運送問題和醫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