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海.兩岸事──第一線的環境觀察與行動──董森堡✖話題潮界線海島企劃

余宛玲│話題。潮界線講座紀錄志工2022.09.30
對絕大多數臺灣本島人來說,金門總是被稱為「離島」,常被視為一個旅遊景點,是我們旅行幾天後就轉身離開的地方,不曾深入認識。
 
這一天的講座邀請到一位土生土長的金門人——現任金門縣議員董森堡議員,以一位金門人的眼光,與我們分享與介紹金門的現況,包括其地理位置特殊處,海岸、養殖漁業、抽砂造陸等現況。
 
要分享金門現況,就不能不先介紹金門獨特的地理位置。金門雖為臺灣領地,卻是跟中國廈門距離最近。這短短不到三公里的距離,讓金門人於岸邊就能見到廈門建築,這也讓前往採訪的加拿大記者頻稱「超不真實(unreal)!」
 
金門做為一個海中小型列島,其環境氣候特殊,讓董議員給了金門一個「風沙浪淘之島」之名。因其地理環境帶來的海峽內風管效應,讓歷史文件《金門志》提到了「海風破腦」、「飛沙滾塵」,往往一夜醒來,住戶的大門已被沙塵堆積阻擋無法開啟。
 
因著氣候與地形的限制,地脊人貧,導致金門地區人民外移頻繁,週邊國家地區都有金門僑民的分佈。這些赴外討生活的金門人,常在衣錦還鄉後,給家人蓋起漂亮的房子,結合了西洋與閩式風格的建築,也成為當地特色。
 
歷史上的金門經歷了多次環境災變問題。從元代起就有的伐木煮鹽歷史,導致了水源減少、土地沙化。時間推移到明清一代時,則遭遇了燒殺劫掠、蘆舍無存的處境。而後因為其關鍵地理位置,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兵家戰場、兩岸對峙前線,幸也因此復甦了民生經濟。
 
時代逐漸進步,然而,近代的金門,仍面臨了許多環境災變與污染問題。
 
資本主義至上的現代,人們無不想盡辦法賺錢,瘋狂成長的海上養殖業,造成了瘋狂的垃圾污染。溫室效應則造成海岸侵蝕,海岸的掏空讓年久失修的海岸碉堡崩落,令人不勝唏噓。
人定勝天的迷思,讓人類自以為可以大舉抽沙造陸。殊不知一味地抽粗砂,擴建原有土地,卻讓沿岸只剩細沙,導致現有土地泥灘化,早成養殖品質下降,環境也遭到破壞。各種不當工程帶來的破壞,則顯示了各界皆缺乏島嶼永續經營的概念。
 
另外更有各種令人不忍卒睹的奇特環境污染案例,例如海漂來的棺材,或因海岸線後退而被掏落的金甕(存放先人土葬後的撿骨)。在揭露了「洋山金甕」事件後,相關當局確實也提出了相應的作為,然而改善的工程卻又造成另一種環境傷害,這也讓董議員自責並反覆思考如何才能不造成更多衝擊?
 
除此之外,沒有節制的保麗龍使用,也累積成一條長達五六百公尺的保麗龍河,透過董議員空拍機的拍攝畫面,只能說怵目驚心。多年前的強颱造成港泰臺州號擱淺事件,也帶來油污問題,幸虧在董議員的兩個月奔走陳情後終於排除。董議員也回憶道:「問題終於排除的那一天,我就見到了一對母女在海邊戲水,這讓我心想,環境的優化,最終獲益的就是人民。」
 
說了那麼多令人無語的環境問題,那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呢?董議員認為我們可以從四方面切入:
 
首先是節能減塑,盡量減少一次性物資,改善養殖浮具。政府也可透過獎勵與開罰並進的方式,讓養殖業者減少使用易破碎的浮具,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其次,永續環境的營造是要建立在政策思考之上,建議相關單位可透過白皮書的撰寫,建立妥適的環境機制,達到防災降損的目標。
 
另外,由於金門特殊的交界地理位置,我們需要正視許多問題其實都需要兩岸共同的溝通與協調,因此,可以開啟或建立雙方的溝通平臺或進行立法協調。最後,也可多加善用現代科技的協助,或鼓勵民間業者投資進行科研創新。
 
後續的問答時間,也有參與者問到董議員「建議觀光客到金門遊玩時一定要做的事?」議員聊到金門的兩大看點就是戰地史蹟與環境生態,也推薦找當地人引路介紹。近年來的金門旅遊也有越來越深入的趨勢,例如潮間帶觀察,或是水獺夜觀等深度行程,都可參考。
 
議員最後提到,當他進入體制內後就明白很多政治問題都是結構性問題,只能盡自己力量慢慢前行,然而,走一小步也是一步,他會持續努力,提出更好的建議與政策,讓金門更好。
 
 

————

 
1認為島上一定要體會、感受或經歷的東西是什麼?
 
琉球:一定要體會的是夜裡的清涼,夏天帶碗剉冰到花瓶石旁坐著吹海風吃剉冰看高雄的燈火。
旗津:在輪渡站旁靜靜地坐著看大輪船經過。
了解人文戰地史蹟和自然環境,金門的物種偏華南,和臺灣有些不同。
理解金門的各方面狀況,重新認知金門填補落差。建議找專業的引路人。
 
2最喜歡的遊客行為是?
 
從事生態觀察的遊客,例如潮間帶生態觀察、賞鳥行程或是水獺夜觀團。
 
3如果可以改變島嶼一個東西,會是什麼?
 
改變政治的結構性問題,「前進一小步不代表沒有前進」。影響很小,但是盡自己的努力去影響。沒辦法變好至少爛得比較慢。也希望能提出更好的建議、環境政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