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潮退去──談馬祖地方認同之進行式──董逸馨✖話題潮界線海島企劃

劉亦、鍾溫如│話題。潮界線講座紀錄志工2022.11.30
──劉亦──
 
離開島、赴臺求學,雖是馬祖青年必經之路,但也讓董逸馨受到文化衝擊。她的臺灣學長問:「你是臺灣人嗎?怎麼聽不懂臺語?」看到她身分證寫福建省連江縣,「那你是大陸人。」她困惑:我不是大陸人,但也不是臺灣人……
 
大學畢業後她返家,回到馬祖工作,經歷過赴臺的衝擊,她覺得「我的家鄉真是太特別了!」工作是參與社區營造、普查四鄉五島的軍事據點──或依照她的說法,解嚴後軍人撤出,已漸漸成為軍事遺址。但多年下來,接收居民情緒、見識中央長官的傲慢,她於是放下工作,到澳洲打工。
 
回來後,她發現馬祖被看見的方式有點奇特,芹壁=地中海?大坵=奈良?公部門的海報裡,在藍眼淚翻騰的甚至是馬祖沒有的大翅鯨。「馬祖想成為別人,但自己去哪了?」於是她想,如果有自己的空間,是不是能自己來說馬祖故事?
 
所以,拿長輩常用馬祖話吐槽她賺不到錢、「笨蛋」「傻瓜」的咖啡廳在裝修40年老屋後誕生。她在這裡邀請朋友講公民議題,作地方參與,用訪談村落史來釋放長輩的記憶,還為了環境友善,堅持不提供外帶器具,很堅持當一間(又)被罵「不會做生意」的咖啡館。
 
2019、2020年和西莒後代的朋友,在觀光客不太涉足的西莒島田澳村辦一場「代替外婆回家」的「回外婆家」夏夜市集,口號是:因為近鄉情怯,所以呼朋引伴。海報的意象是田澳的風景:看著海灣、迎著夕陽,祖孫倆和朋友們一起回家。2021年受疫情影響,改成線上舉辦「島嶼大學」,自己來開期間限定的馬祖學堂,把文化用知識傳承下去。
 
不過她也自問:文化真的有傳承到嗎?或者疲於辦活動的自己,也只是在趕流行?過去她不喜歡公部門的捐輸,漸漸也覺得被標籤形同被框架,什麼「地方創生」「青年返鄉」的時髦頭銜她都很疑慮。還有一個就是「認同問題」。
 
「身為臺灣人不需要被問,但金馬人就常被問『你是不是臺灣人?』我都在想我可不可以是『馬祖人』甚至『地球人』?」跳過「國家」的層次,因為它太抽象,但在島上切身的環境問題卻乏人問津,可是文化明明和環境密不可分,「文化是人類和環境互動的成果,向環境學習才有文化,沒有環境就沒有文化。」
 
但1992年解嚴以來,馬祖環顧左岸右岸,都不免有種「追趕」的渴望,自覺「百廢待舉」,開始啟動機具,進入大型建設的發展年代,那些被剷平、被掩埋的據點,是時代的失落。機場,工程廢土,海水淡化廠,馬祖「極光」,海漂垃圾,中國抽砂船……發展問題、中國問題一起夾擊小島。
 
她提到「原點」。後來她認為自己不斷追尋的,原來都是為了趨近她出生在民國2年、活到104歲的外公。小時候的她會跟在外公後面上山下海、到處探險,聽外公講各種故事,「不是國家怎麼了、要認同之類的」而是怎麼作土牆。她在挖土、泡水來觀察成分時,又被鄰居抓包:「在幹嘛?」她:「在挖土……」做的還是那個沒什麼經濟效益,看來很天真、「傻瓜」的「南萌」事。
 
快問快答裡,她說最喜歡閒晃的遊客,因為馬祖對很多臺灣人是迷霧,那你如果不慢走慢晃,就不會有第一手資料來歸納分析、來問對問題,所以她提醒「不要速食!」否則馬祖仍然是一團迷霧。
 
至於最想改變的,不是馬祖的誰、馬祖的什麼,而是自己。
 
「共好才能改變島嶼,不好那就是共業,大家都好才能進步。寄望特定的政治人物,那只是英雄主義。」
 
最後她教了一個馬祖話:「接手」(jiê qiou),似乎正是她念茲在茲的關鍵字:傳承。只有自己不斷省思、充實,人才有能力繼承文化的、歷史的遺產,而不僅僅是一具無端受之於父母,易朽的身體髮膚。
 
 
 
──鍾溫如──
 
講座一開始,逸馨說了一連串的「閩東語」,乍聽之下,有些詞彙疑似臺語但又不是。
馬祖,由37座島嶼組成,但沒有一座島叫做馬祖。這列島群,又稱連江縣。南竿島以前因為信仰,稱作媽祖島,後因軍政一家所以改名,而人民口中的媽祖成了馬祖。以前生活困苦,所以樹木都被當柴燒,所以島上放眼望去是五節芒。山跟海都因戰略需求被管制,人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漁業農業都被政府限制。生活文化的變遷,由簡樸自給自足生活到軍事政府接管,發展出軍需產業,而後開放後成為觀光業……
 
這些都是馬祖,那個身為臺灣人的我二十多歲才第一次去過的外島,有好多故事是陌生的。所以我好奇著,那裡會長出怎麼樣的人,又是怎麼樣的人會回到那裡。
 
馬祖人逸馨來臺灣讀大學,後續接觸到田野調查,18歲以前沒有遇到文化差異,而在外走過後,發現自己家鄉真的太有趣了,是多麼的不一樣~參與式的社造活動與工作,可以讓自己更加認識土地與社區。然而與居民、政府對接的過程還是會有許多價值觀衝突,於是離開,到國外打工度假、生活。
 
然後透過商業或是社會視角發現這幾年,馬祖被看見的角度、被推銷的定位常常附屬在著名的景點,像是臺北奈良、雙心石滬等等,「馬祖沒有馬祖自己的特色嗎?」
 
於是當她回到馬祖,她租下有著現代水泥材料與傳統木頭屋頂時代脈絡交錯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只當咖啡店,還帶入自己注重的環保理念、公民議題、發展共學、地方參與,除了可以吸引許多有趣的人,更多的是有趣的人自己來到這裡。
 
有人笑她做「ㄋㄢˊㄇㄥ」,也就是閩東話「傻瓜」的意思,覺得她當初想要做的事有些理想,而她則把「ㄋㄢˊㄇㄥ」當成小店名字──南萌,還說是要在馬祖南端萌發些新的東西。
 
認同,是當你能在一片上土地,落實自己所堅守的價值,並認同自己時。
 
 

————

 
1認為島上一定要體會、感受或經歷的東西是什麼?
 
走路,走路才能聞到花香、感受馬祖地形的高低起伏。
 
2最喜歡的遊客行為是?
 
喜歡走路/閒晃的遊客,慢慢走才可以理解馬祖身世脈絡。
先擁有自己的第一手資料,帶著問題意識一起討論~
建議待至少五天!
 
3如果可以改變島嶼一個東西,會是什麼?
 
先改變自己,集體共好,不要變成共業。
對島嶼有關懷,具有公民素養,而非寄望某個政治人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