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離臺灣最近的離島的日子──說說和平島的故事──李盛傑✖話題潮界線海島企劃

林嘉賢、Una│話題。潮界線講座紀錄志工2022.12.30
──林嘉賢──
 
寒冷的週二晚上,整個北臺灣仍舊被綿綿細雨籠罩著,七點這個下班不久的時刻,線上會議室就湧入超過50人,大家都仔細聽著和平島的故事。
 
和平島位於基隆的北方,跟著基隆嶼遙相對望、自在的在大海中乘載著豐富的生態、歷史以及聚落。島的中央是高度只有65公尺的護島神山,多數的島民及聚落都集中在島的西南部,要避開冬季時強烈吹拂的東北季風;季風之強從島嶼東北部海岸邊的奇岩怪石即可窺知一二。同時現在遊客如織的和平島公園,其實位於整座島的北方,如果搭乘公車在正濱漁港下車的話,還需要步行十五分鐘才會抵達公園入口;而在日治時期開始建設陸連島之前,和平島公園甚至是和平島的離島,他叫做中山仔島,本身跟桶盤嶼都是跟本島分離的離島。
 
這次帶我們在雨中走入和平島的講師是李盛傑,是個讀海洋、住在海洋邊、做海洋教育的大男孩。他說潮間帶就是大海的育嬰房,尤其是在沿岸邊那一窪一窪的水池,他叫做潮池,是個充滿生命力、孕育海洋新生命的場域。而跟臺灣南部的海岸多以珊瑚礁生態為主不同,這裡岩石跟岩石之間,往往生長的是隨浪潮擺動的藻類,經常在東北角浮潛的我常覺得置身水藻森林;這樣的水中森林甚至在春臨之際為和平島的海岸換上柔軟的綠色。
 
講師所在的團隊叫做友種團隊,專門在做生態教育,帶小朋友去撿海廢、帶民眾走入白天黑夜交錯的潮間帶,在聽著各式各樣不同有趣的體驗裏頭,個人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認識和平島的海女文化以及讓小朋友能夠認識自己的家鄉、進而擔任導覽的工作,實在感謝這樣團隊的存在,他們有如我們與廣闊海洋之間的橋樑。
 
最後非常感謝講師的分享。距離夏天也有一段時間,有空的話該起身去和平島走走了。
 
 
──Una──
 
海島企劃最終場來到離臺灣最近、只有75公尺遠的離島「和平島」一個對於南部人來說相當陌生的離島。透過今天講師李盛傑的分享,讓和平島在我心裡的神秘面紗更加清晰了!
 
首先講師與我們分享直至今日他本人依然都還在適應當中的「氣候」。對於土生土長的南部人真的很難想像一連兩個月幾乎每天都在下雨的天氣,潮濕到講師車廂內的安全帽竟然出現了青蛙!?
 
除了天氣可以說與南部截然不同之外,環境及景觀也有著很大的差別。臺灣南端恆春半島多半為珊瑚礁海岸,而和平島的海岸則是有著奇形怪石的海蝕地形景觀。其中生物相也有別於珊瑚礁海岸的樣貌。像是隨著季節變換會在岩石上更替的各種海藻,還有在南部較少見的採集海菜的海女(海男?)也令人深深著迷~讓人非常想實際走訪一遭,喔不,是走訪不只一遭!
 
講師分享的一句話也讓我印象深刻,大致上意思是:「讓和平島不是一萬人只來過一次的島,而是一個人會想來一萬次的島」這句話也令我深深陷入反思。也許我們或多或少去到了家鄉以外的地方旅遊時,對於當地的認識與理解都相當有限,不免淪為走馬看花。
 
因此講師所屬的團隊「慢島旅」在和平島上努力創造出許多機會讓不論是在地人或是遊客都可以深度認識環境、認識在地的海洋環境教育活動。據講師分享,過去參與者的回饋是參加過一次還會想再參加下一次的唷!雖然說是海洋環境教育,但透過創意、設計、遊戲、實際體驗讓環境教育不是一個沈重且難以吸收的難題。其中一個令我很有興趣的活動是透過顯微鏡去觀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讓孩子從觀察海洋生物的幼生中去體會同理心,漸漸埋下了種子。
 
透過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浸潤在自然中,在自然中學習到更多環境教會我們的事,進而讓每個參與者成為一個海洋種子~我也希望講師們在海洋教育上努力灌溉的每個種子都能在未來發芽茁壯!
 
 

————

 
1認為島上一定要體會、感受或經歷的東西是什麼?
 
琉球:一定要體會的是夜裡的清涼,夏天帶碗剉冰到花瓶石旁坐著吹海風吃剉冰看高雄的燈火。
旗津:在輪渡站旁靜靜地坐著看大輪船經過。
到潮間帶走走,諸聖教堂考古遺址也很值得看。
 
2最喜歡的遊客行為是?
 
願意不擦防晒油,物理防晒也很好、不隨意抓取水裡的動物。
 
3如果可以改變島嶼一個東西,會是什麼?
 
沒有要改變,和平島已經慢慢不太一樣。
希望和平島是讓大家可以輕鬆進入的自然,憶起關心、認識海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