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現身花蓮近海的大翅鯨
編按:鯨豚約在三千多萬年前分支為兩大類,其中一類有牙齒,在生物分類上為齒鯨小目(Odontoceti),頭頂僅有一個噴氣孔;另一類嘴裡有著像長毛刷子般的鯨鬚板,透過過濾的方式覓食群聚的小魚、小型甲殼類生物,頭頂上有兩個噴氣孔,而牠們就是今天的主角──鬚鯨小目(Mysticeti)的成員,下文將會以鬚鯨簡稱。
臺灣海域的鬚鯨出沒紀錄,除了1913-1981年間的捕鯨史料外,就是近代1994-2023年間的擱淺紀錄了,其中包含鬚鯨小目中的6種:長須鯨(Balaenoptera physalus)、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大村鯨(Balaenoptera omurai)、布氏鯨(Balaenoptera edeni) 與小鬚鯨(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當然還有2020年最新一筆紀錄的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擱淺。那麼,海上目擊到鬚鯨的狀況又是如何呢?想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主要是因為東北季風吹拂的10月到隔年3月,位處迎風面的東部海域常波濤洶湧,要進行一年四季的系統性調查極具挑戰,以至於海上目擊觀察僅有寥寥幾筆。然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下稱黑潮)解說志工在花蓮賞鯨船上留下的目擊記錄,恰好補足了這資料的空缺,此刻,在2月19日世界鯨魚日的同時,我們也來回顧這二十年來花蓮海域在賞鯨航程中所觀察到的鬚鯨。
鯨奇!花蓮海域竟出現兩個噴氣孔的稀客
為何說有兩個噴氣孔的鬚鯨是稀客呢?黑潮自1998年與多羅滿賞鯨公司合作,透過我們培訓的海上解說志工持續的出海解說、累積公民科學資料,我們到2021年共累積近11,000筆賞鯨目擊紀錄,為現今全臺灣最龐大的鯨豚海上觀察資料庫。但即使資料庫有大量的目擊紀錄,其中也僅有16筆鬚鯨的目擊紀錄,確認的種類共有3種分別是:大村鯨(目擊9次)、大翅鯨(目擊6次)與布氏鯨(目擊1次)。
圖二、黑潮1998-2021年鬚鯨目擊群次數
出海賞鯨的朋友常會問到:「能不能遇見鬚鯨呢?」只能說,有機會看見,但目擊率非常低,因為依照黑潮往年的紀錄,看見鬚鯨的機會僅約小於0.2%。這些神秘客較少現身花蓮海域,原因可能是這片海域並非牠們的繁殖或覓食區,因此我們巧遇的鬚鯨很可能只是遷徙時經過花蓮海域,又或者暫時停留。另一個可能是臺灣秋冬季東北季風強勁,海象普遍不佳,賞鯨航行的次數少,鯨豚目擊資料也相對較難取得,倘若鬚鯨剛好是在風浪不佳的秋季或冬季經過東部海域的話,我們也無法得知。
圖三、黑潮1998-2021年鬚鯨小目賞鯨目擊紀錄
一、大翅鯨
在黑潮3種鬚鯨的目擊記錄中,有一種胸鰭近身體長度三分之一的種類,也是在花蓮海域較常被發現的鬚鯨──大翅鯨,根據過往的鯨豚目擊記錄,牠們在花蓮海域出沒的時間是在每年的3月至5月間。大翅鯨在每年春天會啟程前往高緯度的覓食區,並於夏季時抵達,覓食群聚的小魚與小型甲殼類生物。在儲備足夠的精力後,大翅鯨秋天時會再度前往溫暖的低緯度繁殖區,於冬季時交配、生產,每年遷徙的距離長達數千公里遠(見圖四)。
圖四、北太平洋大翅鯨覓食區與繁殖區示意圖(圖片來源:NOAA)
圖五、黑潮1998-2021年大翅鯨賞鯨目擊紀錄
在2018年3月28日,花蓮海域有一對大翅鯨母子對驚喜現身,當時大翅鯨媽媽正帶著一隻約6-7公尺長,年齡僅約半歲的小寶寶前往北邊的夏季覓食區遷徙(見圖六),仔細一看,一旁還有零星幾隻花蓮賞鯨最常見的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穿梭其中!有研究學者指出¹,在1961-2020年間的混群文獻中,大翅鯨是眾多鬚鯨種類裡,較常被發現與其他鯨豚種類一起出現的,而這種現象稱之為混群。文獻中提到,大翅鯨曾經與長須鯨(Balaenoptera physalus)、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與太平洋斑紋海豚(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混群,但未有大翅鯨與飛旋海豚混群的紀錄,說明這筆資料在國際上是相當重要的。
圖六、大翅鯨母子對與一旁混群的飛旋海豚
二、大村鯨(角島鯨)
圖七、出沒於奇萊鼻外海的大村鯨
在2016年4月底,一隻體型中小型的鬚鯨在賞鯨航程中短暫出現,動作快速且行跡隱蔽不容易靠近,也難以拍攝特徵做後續種類區分,雖然當天三個航班中均有在奇萊鼻近海觀察到,但神秘的身影仍讓大家好奇但未能確認物種。而2017年5月19日,花蓮海域很幸運的又出現了一隻極似去年碰到的鬚鯨個體,且在這片海域停留了超過四天,當時有位日本鯨豚研究者──今井康貴(Daniel Yasutaka Ima)寫信給多羅滿賞鯨,說他認為這是一隻大村鯨。
大村鯨是直到20世紀才由布氏鯨複合群中,被科學家根據不同的外型特徵與 DNA 獨立列為新的一個物種,直到2015年才由幾位鯨豚學家發表在海上觀察的種類辨識特徵,同時黑潮也將賞鯨拍攝到的影像寄給幾位大村鯨專家,經回覆確認花蓮海域出現的確實是大村鯨,回溯前一年的照片也是大村鯨。大村鯨較明顯的外觀特徵為背部上的火焰型花紋(位於胸鰭至背鰭間),且左右不對稱,嘴部下顎的顏色也是不對稱的左側深灰、右側白色。
圖八、大村鯨各角度的特徵(圖片來源:The Royal Society)
這隻2017年5月在花蓮海域停留超過四天的大村鯨,體型約7-8公尺,每次出水面呼吸時主要露出背鰭前後的身體,頭部較少露出水面,沒有舉尾下潛的動作,甚至也觀察不到明顯的噴氣,海上目擊時非常地神出鬼沒,並且沒有穩定的泳向、換氣也不連續,比起其他鬚鯨如大翅鯨等更難以觀察。依據當時的狀況,船長們推測牠可能有覓食表層的小魚。大村鯨是相當罕見且生態資料缺乏的新物種,這幾筆資料除了再次連結早期擱淺於臺灣週邊的標本,也顯示公民科學資料的重要性,而這些目擊紀錄已進入全球大村鯨物種分佈的研究數據庫之中。
圖九、黑潮1998-2021年大村鯨賞鯨目擊紀錄
圖十、世界各地通報的大村鯨位置,鑑別方式以顏色區分(圖片來源)
三、布氏鯨
隨著海上的夥伴們對於鬚鯨的觀察越來越感興趣,新的海上目擊紀錄種類又出現了!2018年4月10日,一隻十幾米的大型鬚鯨與牠的寶寶出現在賞鯨航程中,而這對鬚鯨持續朝北邊游,不知道要往那兒去。透過影像中修長的身影加上頭部上方的縱向突脊,本次目擊確認是布氏鯨母子對,然而布氏鯨目前至少有兩個亞種,根據解說員們拍攝的鯨魚頭部照片約有五條縱脊,應該是符合其中一亞種──伊頓鯨(Eden's whale (Balaenoptera edeni, Anderson, 1879))的外型描述。
在2021年8月,再次有隻鬚鯨造訪花蓮(船上夥伴初步辨識為布氏鯨,因缺乏影像證據難以確認種類,在紀錄上僅列為鬚鯨屬),我們除了感動於牠巨大身軀在藍海中游動的模樣外,這次更開心的是,過往我們常透過擱淺紀錄或捕鯨誌緬懷逝去生命的鬚鯨,但近年有越來越多的鬚鯨在花蓮海域被發現,也確實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事。
圖十一、花蓮港近海目擊布氏鯨母子對
圖十二、黑潮1998-2021年布氏鯨賞鯨目擊紀錄
大鯨,別大驚!
鬚鯨的出現是大鯨喜!花蓮海域賞鯨航程中主要目擊的種類是中小型齒鯨,能在無邊際的太平洋上目擊鬚鯨時,能多拍攝牠們背部前方的紋路與頭部的特徵,藉由這些線索將更能確認鬚鯨種類,如果距離較遠也可以使用錄影的方式來記錄其游泳方式。也鼓勵讀者若未來有幸遇到鬚鯨,可以聯繫黑潮(kuroshio@koef.org)並提供相關影像資料,我們將協助您留下寶貴的記錄。
花蓮海域雖對鬚鯨來說可能不是覓食區或繁殖區,但在黑潮往年資料中還是有極少數的目擊記錄,這也代表花蓮海域可能是牠們往返遷徙會經過的海域,若有幸巧遇牠們也需要善盡地主之誼,與鯨魚們須保持友善距離,不蓄意追逐、包圍,讓我們共同營造友善鯨豚的環境,世界鯨魚日,鯨魚由你我共同守護!
參考文獻
- Syme J, Kiszka JJ and Parra GJ (2021) Dynamics of Cetacean Mixed-Species Groups: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ir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Front. Mar. Sci. 8:678173. doi: 10.3389/fmars.2021.678173
- Mark Carwardine (2020). Handbook of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of the World.
- Stevick, Peter. (2006). Age-length relationships in humpback whales: A comparison of strandings in the western North Atlantic with commercial catches. Marine Mammal Science. 15. 725 - 737. 10.1111/j.1748-7692.1999.tb00839.x.
- Cerchio, S.; Yamada, T. K.; Brownell Jr, R. L. (2019). Global distribution of Omura's whale (Balaenoptera omurai) and assessment of range-wide threats. Front. Mar. Sci. 6:67: 1–18. doi:10.3389/fmars.2019.000
- 臺灣海域賞鯨指南
- NOAA - SPECIES DIRECTORY: Humpback Whale
- NOAA - Humpback Whales of the Mariana Is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