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裡的社交圈──揭開花蓮海域花紋海豚的社會網路

胡潔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鯨豚研究員2023.03.17

圖一、「X群」的成員們出沒於花蓮港外海

  瞭解鯨豚個體間的關聯,是解析鯨豚族群特性既基礎又重要的訊息。在近幾十年來,人們為了要更瞭解鯨豚的社會結構,瓶鼻海豚(genus Tursiops)、虎鯨(Orcinus orca)、領航鯨(genus Globicephala)與抹香鯨(Physeter macrocephalus)等齒鯨小目的成員,因為具有高度社會性,成為了社會網路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主要對象。

什麼是社會網路圖?這張圖可以讓我們知道哪些事?

  在更深入介紹前,我們還是要回歸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社會網路呢?社會網路圖如同許多連續劇中,檢警調查罪犯時會整理出的人際網路,將嫌疑人的人際關係、親戚系統或是朋友關係釐清後,檢警能夠瞭解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並找出最大嫌疑人,而當我們想瞭解鯨豚間的互動與關聯時,也會使用這樣的分析方法,來瞭解一群鯨豚間的組成穩定性。舉海豚A與海豚B為例,當今天兩隻海豚毫無瓜葛,海豚A與B在社會網路圖中僅為兩個獨立的節點(Node),但當兩隻海豚有了交集後,節點A與B之間就會串起關連線(Edge),而依循著這樣的概念,當我們將眾多的點與線結合後,就能夠繪製出社會網路圖(圖二)。社會網路圖能將鯨豚個體間的關聯圖像化,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牠們之間的互動,若能更深入研究,我們甚至能夠更進一步從穩定的關係中瞭解鯨豚族群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喔!

揭開花蓮海域花紋海豚的社會網路-包含三種不同型態的社會關係
圖二、包含三種不同型態的社會關係,左圖社群內大家關係一般,至最右側可區分出穩定小群體(圖片來源) 

  分析社會網路需要經過哪些步驟呢?為了瞭解哪些個體曾一起出現,我們勢必要透過鯨豚個體辨識(Photo-ID),運用大量照片去識別鯨豚個體才能得知。因為花紋海豚在受傷後會留下白色的疤痕,個體較容易辨識及長期追蹤,因此我們從2010年開始,每年投入大量人力在花紋海豚Photo-ID上,近年來也加入了AI的幫助,提高辨識的效率。在累積10多年的比對資料後,我們的資料庫已累積約450隻個體,同時也有發現許多重複目擊的花紋海豚,鑑於此,我們想更進一步瞭解,究竟哪些群體比較穩定?而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在穩定的花紋海豚群體中,個體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

揭開花蓮海域花紋海豚的社會網路-花紋海豚個體比對(Photo ID)
圖三、花紋海豚個體比對(Photo-ID)

東部海域花紋海豚社交圈大解密

  經過工作人員與志工們的長年比對,我們發現花蓮海域有幾群很特別的花紋海豚,分別是:「來群」、「W群」與「X群」,這三個群體除了在北花蓮與石梯海域有過多次紀錄外,我們也發現各個群體中有些關係很穩固的個體喔!即使隔了多年再相見,群中常在一起的幾隻海豚始終會一起出現,因此我們也會戲稱牠們是群裡的「鐵咖」。本次,我們鎖定了這三群花紋海豚,繪製出社會網路圖,在將牠們多年的關係圖像化後,我們發現了些有趣的故事。

揭開花蓮海域花紋海豚的社會網路-花紋海豚社會網路圖
圖四、花紋海豚社會網路圖
(更完整的資訊請至社會網路
線上版連結,若使用手機,請在進入網站後按下左上角的「《」符號,即可看到完整的社會網路)

  圖四是「來群」、「W群」與「X群」的社會網路圖,這個部分先跟讀者們說明圖中各元素的意義:

  1. 節點(Node):圖中每個節點各代表一隻花紋海豚,而點上均有該隻花紋海豚的編號,若其中一隻花紋海豚與越多個體有關聯,點就會越大。
  2. 關聯線(Edge):一條關聯線連接兩個節點,代表兩隻花紋海豚有一起出現過,若共同出現越多次,兩者間的關連線越粗。
  3. 顏色:網路圖以節點顏色劃分出群體,如圖四右下角圖例所示,三個顏色共可分為「來群」、「X群」及「W群」。

  透過社會網路分析,我們發現這三群花紋海豚中有些關係非常穩固的個體,而這樣的現象在「來群」與「X群」中特別明顯,從圖四可見這兩群海豚中有些特別粗的關聯線,代表有很多個體常一起出現,甚至是每次都會一起現身;透過網路圖我們也發現,有些個體會到其他群中串門子,不同群體間其實也有著許多關聯線。由於「來群」與「W群」曾在2011年8月20日於同一片海域被記錄到,因此兩群的個體間有特別多條關聯線連接。

來、X、W群左右

為什麼有些花紋海豚會各自結為小團體?

  根據亞速爾群島(Azores)對花紋海豚的研究,部分海豚群體中有著穩固且有長時間關聯的個體,而這些群體可能是由一小群的成年雄性個體,或是母子對組成。至於為何部分花紋海豚會組成如此緊密的社會結構?該研究推測,花紋海豚會組成關係緊密的群體,可能與牠們會覓食深海頭足類生物有關,聚集在一起不僅能提高覓食效率、協助彼此,也能共同防禦掠食者如虎鯨、鯊魚等。

「來群」鐵咖們出沒於花蓮港外海
圖五、「來群」鐵咖們出沒於花蓮港外海

  透過現階段的Photo-ID辨識成果,我們能區分出三群群體穩定的花紋海豚,並初步解析個體間的關聯,我們期望未來能納入石梯海域拍攝的影像資料,更希望進一步確認群體的性別與年齡組成,讓我們在瞭解不同個體間的互動外,能更深入研究鯨豚族群的特性。最後也特別感謝持續提供鯨豚影像給我們做分析的多羅滿賞鯨江文龍船長,與歷年協助鯨豚個體辨識的志工與工讀生,若您對鯨豚個體辨識有興趣,也歡迎加入我們的志工行列,一起練就火眼「鯨」睛!

參考文獻

  1. Hartman, Karin & Visser, Fleur & Hendriks, A.. (2008). Social structure of Risso's dolphins (Grampus griseus) at the Azores: A stratified community based on highly associated social units.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86. 294-306. 10.1139/Z07-138.

  2. Diversity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in Toothed Whales.

  3. Gephi: Analyzing

附註:本次社會網路分析採用網路圖繪製軟體Gephi繪製,社會網路共包含98隻花紋海豚與992條關聯線,顏色以Modularity class分類,資料時間為2009-2020年,納入分析的群次:「來群」13群、「X群」11群及「W群」8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