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鯨豚目擊資料庫的數據來源與限制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2023.04.13

  黑潮鯨豚目擊資料庫的數據來源,是靠每一位對海洋懷抱熱情的志工努力地學習和參與,一筆一筆慢慢累積而來,從1998年至2021年間經過黑潮培訓的志工和解說員以手持式GPS和目擊記錄表,於賞鯨船上記錄留下約11,000筆資料,其中多數志工不是生物相關科系,但發展過程中透過多位專家學者辦理教育訓練,並持續提供諮詢與建議,幫助黑潮將資料品質提升,並且越來越穩定。

  我們也因此開始期待讓資料庫走向開放,不過仍有很多的擔憂,這些擔憂正是因為我們瞭解關於資料的來源很需要更完整的說明,才能夠避免後續因為不瞭解,而造成資料分析上的過度詮釋與偏誤。所以,這一篇說明希望稟持誠信的揭露,關於黑潮鯨豚目擊資料庫的資料來源和限制。

  鯨豚目擊記錄表主要收集船班資料、天氣與海況資料、目擊鯨群資料、鯨群行為資料、特殊行為記錄與心得等資料,目前使用的記錄表版本如下圖。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鯨豚目擊記錄表(正面)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鯨豚目擊記錄表(正面)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鯨豚目擊記錄表(背面)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鯨豚目擊記錄表(背面)

近年黑潮運用鯨豚目擊資料庫資料統計分析的相關文章如下:
1. 由近5000筆資料描繪的花蓮賞鯨地圖
2. 花蓮賞鯨目擊冠軍──「尖仔」過往23年的變化
3. 以身體記錄東海岸──「大頭仔」過往23年的變化
4. 鯨豚界的點點繁星與奔騰大軍──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過往23年的變化
5. 世界鯨魚日!一起探索花蓮海域過往23年的鬚鯨目擊紀錄

  儘管隨賞鯨船附帶收集的資料不屬於系統性調查,目前無法用於解讀族群數量的變化,但這份資料已經是東部海域累積時間最長的鯨豚生態觀察資料,對臺灣東部海域的眾多鯨豚種類的生態基礎資料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代表性。

  我們期待臺灣各地的海洋遊憩業者,也都能夠一起為臺灣的海洋生態留下基礎記錄,不過要管理資料庫真的不容易,比較能快速展開的作法,會推薦大家響應海洋保育署的iOcean海洋保育網回報目擊資料,隨時都可以開始累積臺灣周圍海域的生物資料。

隨賞鯨船出海收集的附帶記錄

  黑潮自1998年起即與多羅滿賞鯨公司合作,透過隨船解說傳遞海洋教育、鯨豚保育理念,我們理解要進行海上生態調查成本很高,而一趟賞鯨航班出航如果能有休閒娛樂之外的效益,我們也就希望能夠在相同的成本下創造更高的價值。所以資料庫中的每一筆資料,都是賞鯨船出航一併記錄下來的鯨豚目擊資料。

  因此,會有以下幾點需要留意:
  • 僅以資料庫數據無法統計精準的目擊率:解說員服勤最主要的工作是解說,因此有一些情況下會發生解說員有出海,但未記錄、未填寫記錄表的情形,這也使我們目前無法根據現有資料庫的資料統計歷年各種鯨豚的目擊率。為了改善資料的有效性,自2016年起亦有記錄部分賞鯨船航程之行駛航跡,日後可提供為量化調查量之用。如果涵蓋早期資料,以資料庫內目擊鯨豚的總筆數計算目擊鯨豚的群次組成比例,每趟航程的時間有限,也就是當看了A種鯨豚之後可能就沒有時間看B種,所以群次組成比例反映的是『賞鯨航程中,觀察鯨豚種類的情形』。這意味著某一種鯨豚佔比上升,就必然會有其他種佔比下降,而不是直接解讀成某種鯨類族群數量變化。

   ✦ 鯨豚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該種鯨豚目擊總群次÷鯨豚總目擊群次

常見鯨豚目擊群次組成比例
花蓮海域四種常見鯨豚種類目擊群次組成比例

  • 鯨豚行為觀察代表性有疑慮:主要原因有二,首先透過解說員、志工協力觀察鯨豚記錄基礎資料無虞,但對鯨豚行為狀態判斷,可能會受限於解說員個人經驗而影響判斷。其二,因賞鯨船雖然會緩慢的靠近鯨群,但也因為距離鯨豚群體很近或先前已有其他賞鯨船觀賞過,故賞鯨船本身對鯨豚的行為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未必能完全反映鯨豚日常行為。
  • 部分資料無法計算努力量:主要受限於使用的GPS款式有無自動記錄航跡功能。我們在2015年(含)以前使用的GPS沒有開設自動記錄,需要持續且規律的手動標記,因此航跡資料較不完整;自2016年起開始有自動記錄航跡。


鯨豚目擊熱區僅以賞鯨船的活動海域為限

  由於資料是賞鯨船的附帶記錄,因此目前能夠分析出來的鯨豚目擊熱區,都是以賞鯨船班有限的時間內可搜尋的海域範圍為限。並且隨著多羅滿賞鯨公司經營模式、策略的變化,搜尋鯨豚的海域範圍也隨之增減。

  因此,會有以下幾點需要留意:
  • 資料意義僅限於賞鯨船活動範圍內海域:若無其他鯨豚調查計畫、資料輔助,在花蓮港賞鯨船活動範圍之外的海域,是目前資料不足而未知的區域。賞鯨的航程也不是均勻分布的,外海或南北邊界比較少抵達,港口周邊則較多航行次數,因此透過2016年後的賞鯨航跡記錄,將重新校正常見種類的熱區分布。
  • 因公司營運模式變化而使搜尋範圍縮小:多羅滿賞鯨公司於2016年起調整營運模式,讓賞鯨船班更規律的出發與返回,使得海上航行的時間縮短為1.5~2小時,對比2015年(含)之前的航班約有2~2.5小時的航程,更有限的時間,能夠搜尋的海域也略微縮減。從下圖也可以看出2016年之後鯨豚的目擊更集中於近岸與港口周邊,這可能就是航行範圍的影響。

1998-2021年鯨豚目擊點位
1998~2015與2016~2021多羅滿賞鯨公司活動海域變化

受限於季節天候無法有完整的四季資料

  可能有些人會誤以為,在東海岸賞鯨的熱門季節是夏季的原因,是因為鯨豚會在夏季到來,但實際上是因為黑潮洋流與季風的影響,使得夏季的海況平穩適合大眾搭船出海,而冬季由南往北的黑潮洋流與東北季風影響下,多數的日子海況普遍不佳,遊客出海容易不適,才會是淡季。

  因此,會有以下幾點需要留意:
  • 四季之中冬季資料最少:雖然冬季資料少很多,不過花蓮港外海至七星潭海域冬季仍有鯨豚活動,主要因為冬季海況普遍不佳,賞鯨船出海班次少,所以資料也較少。
  • 季節性遷徙的鯨豚種類較難觀察:如大翅鯨的目擊記錄目前於資料庫中僅有6筆,主要在春季(2月至5月),符合目前對大翅鯨的認識,會在夏季之前往溫帶海域遷徙,準備覓食。不過第一筆記錄於2002年,下一筆記錄就隔了15年,2017年至2019年是中國旅客來臺旅遊的高峰,可能來臺灣一趟不易儘管海況不如夏季舒適,都仍安排出海尋鯨,而我們也因此有更多的機會觀察到季節性經過花蓮外海的鯨類。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鯨豚目擊資料庫1998~2021年大翅鯨目擊紀錄

觀察鯨豚行為、填寫目擊記錄表的志工與解說員們

  2008年我滿懷對海洋與鯨豚的憧憬報名參與黑潮海上鯨豚觀察與解說培訓,開訓後一連五天從早到晚密集的室內課程,不禁讓期待親身體驗的我開始懷疑自己報名的決定。幸好,在知識量爆炸的室內課程結束之後,終於開始搭上賞鯨船航向太平洋與鯨豚,同時也讓學習領域在餐飲與旅遊的我,能夠參與觀察鯨豚生態與行為記錄的工作。

  那一年一起受訓的夥伴們,多數是大學生、研究生,也有已經在職場工作的老師、上班族、自由工作者等,後來每一年受訓的夥伴身份也都差不多,有一些醫師、心理師、公務員,還有一些是退休、樂齡的夥伴。歷年來參與培訓的族群多元,但一樣的是經歷過基礎訓練後,我們都是在海上觀察鯨豚填寫記錄表的記錄員,當然資料還是會經過資深的解說員把關,以及研究員做最後的清理。

  此外,有機會通過鑑定的解說員,就更是貢獻資料庫數據的最大功臣!

致敬每一筆資料的提供者、資料庫處理與維護者
致謝多年來支持黑潮,捐款與協助的各方人士。
若使用黑潮鯨豚目擊資料,敬請註明出處,也歡迎將成果與黑潮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