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夏尊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上解說員
攝 林思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上解說員
不時在出航前詢問眼前的同航者,
大部分人都會一臉狐疑地搖搖頭。
海那麼大,怎麼可能?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累積了二十年的觀察紀錄,
我們想要跟大家分享,有可能的。
真實世界裡,就在臺灣島嶼身邊的太平洋,有些抹香鯨,常常回來。
有一尾抹香鯨我們已經記錄十年,是我們在大海渴望相會的老朋友,期盼牠日日安好,歲歲年年優游自得於大海。
「花小香」就是那尾記錄了十年、住在心裡的抹香鯨。
2014年初相見
「花小香」是隻很特別的抹香鯨,2014年7月,我們在花蓮外海第一次遇見牠,當時就發現牠的與眾不同。其他抹香鯨多半呈現身體平行海面的姿勢,牠卻會頭上尾下、像個好奇寶寶似的,近距離打探船隻,讓船上的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同年8月15日,我們再次相遇,透過尾鰭照片比對,興奮地發現就是之前造訪花蓮外海的牠,只是背上多了一道長長的疤,欣喜之餘,不免為牠擔心。從體型大小和群體狀態,我們推測牠可能是隻少年抹香鯨,將牠取名為「花小香」,「花」意指在花蓮相遇,「小」是因為牠還年輕,「香」是取抹香鯨的其中一字。
2014年7月,第一次記錄到「花小香」的年輕身影。(夏尊湯攝影)
名字牽起念想與記掛
有了名字,就有了念想。牠就像是我們在海裡的朋友,期盼年年相遇,知道牠安好。
沒讓我們失望,2015年6月、2016年6月、2016年10月,「花小香」連續三年來到花蓮外海,而且一年當中、兩度造訪,從炎熱的夏季到漸涼的初秋。不變的是,當船隻保持距離以怠速友善方式靠近時,「花小香」仍會像初次見面頭上尾下的打探人們。三年觀察下來,我們發現牠一年年長大了。
頭部的小肉瘤依然存在,右尾鰭缺刻最右側的邊緣,一個小w型的缺刻則少了中間的分支,成了隱形的三指峰。黑潮解說員郁翔說「牠的尾鰭是不是破得有點多啊?」相較「花小香」當時的同夥,「花大冠」的尾鰭的確是秀氣多了,缺刻只有一點點、小小的。
.jpg)
垃圾入海 牠們可安好?
.jpg)
也因為看到「花小香」出現在海漂垃圾堆中,讓我們更掛心牠,更關注海,努力推廣海洋環境教育理念,因為唯有海好,海洋生物才會好。
以抹香鯨的習性來說,一年年長大的「花小香」,游動的範圍可能愈來愈大,也許游到高緯度海域。於是經常瀏覽各國的網站,有其他抹香鯨出現的海域即詢問對方是否有更清晰、更好角度的照片,甚至國際媒體路透社發表的擱淺抹香鯨照,也都揪著心細細比對。海內外始終不乏滿肚子塑膠垃圾的死亡鯨豚。只盼牠學會避開危險,保護自己。
2023年夏天,地球終於要慢慢擺脫新冠疫情的威脅,我們又能航向大海,心裡的牽掛也一直在,三年沒出現、尾鰭缺刻凹凹凸凸、大膽好奇的「花小香」,還好嗎?
六至七月花蓮近海有密集的抹香鯨觀察紀錄,多半是育幼的母子鯨群。「花小香」是年輕的雄性抹香鯨,可會和其他雄鯨共游,不再和母子鯨群一起。之前和「花小香」一起出現的「花大冠」這幾年來過花蓮幾趟,卻沒再看到「花小香」同行。牠們不再結伴共游了嗎?
天氣更熱的盛夏,黑潮解說員思瑩傳來了好消息,她拍到「花小香」了!
知道消息的那刻,心跳無法抑止的加快,聲音想要迸出喉嚨!
思瑩說,7月18日早上賞鯨航班中,這隻抹香鯨獨自出現在海面上,牠漂在海面呼吸換氣幾次後舉尾下潛。牠大大的尾鰭讓長期拍照比對抹香鯨的思瑩覺得「很面熟」!經過比對,確定是「花小香」!這次牠沒有像以前那樣主動接近賞鯨船,是因為成年了嗎?
花小香尾鰭有很多的缺刻,也歡迎大家比對手邊的照片。(林思瑩攝影)
即使思瑩比對過了,仍然會忍不住點開照片、放大缺刻,一一細細比對。
這個皮蛋「花小香」,又把尾鰭玩得更花了,右尾鰭變化不大,左尾鰭有幾處缺刻弧度變大也變深。沒記錄到的這幾年,去了哪裡、遇到了誰、遭遇了些什麼事呢?
2023年再次與「花小香」相遇,除了體型長大不少,行為上也更接近成年鯨。(林思瑩攝影)
可以確定的是,「花小香」是隻真實存在的抹香鯨,而且就在臺灣島嶼身邊的太平洋。如果我們的海能夠繼續有足夠的食物、有安全又少垃圾的海洋環境、有友善的船家、人們,也許「花小香」有機會陪伴我們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盼島嶼、人、鯨情緣 世代傳承
抹香鯨的壽命和人類相近,如果「花小香」健康平安,年年重返花蓮。這幾年見過「花小香」的人類小孩長大後,再帶著自己的小孩出海,或許有機會和「花小香」重逢,就可以歡喜地和孩子介紹,牠是爸媽小時候見過的抹香鯨,牠叫「花小香」。這些年,牠常常回來花蓮喔!
期盼「花小香」能陪伴島嶼的孩子長大,有隻喜愛的、牽掛的、有感情的抹香鯨,在記憶裡一起成長,成為世代傳承的島嶼、人、鯨故事。
孩子們常問「花小香」是真實存在的鯨魚嗎?
是的,歡迎你常來大海探望牠。
和我們一起守護大海、守護牠。
海那麼大,只要我們保護好牠的家,或許有機會相見、在遼闊自由的大海。